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句子 > 正文

诗-古诗-诗句-诗文-[《诗经》全文]《诗经》研究的几个问题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日期:2023/2/24 9:15:45 人气:1 加入收藏 标签:诗经 价值

【诗经全文】诗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诗经》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学者们也做了相关的学术总结。我们来看看吧!

1.论《诗经》的性质

《荀子·儒家》说:“圣人也,人也,道也,管也。人情世故就是管理,一百个王之道就是管理。因此,“诗”和“书”

李与乐的回归是易。“可见,在战国时期,《诗经》已被圣人视为传道之书,具有‘经’的意义。司马迁曰:“诗三百首,多为圣贤怒而为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若为秀才,则能治久,不刊则学焦红。”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人的心目中,《诗经》并不是一部纯粹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圣人志向的“经典”。

古人对《诗经》的这种看法,在五四时期开始受到严厉的批判。1922年,钱在给顾颉刚的一封信中说,《诗经》只是最古老的一部集,与《文选》、《花间集》、《太平乐府》等性质相同。,与‘圣经’是什么无关。这本书的编撰与孔老人无关,但他老人家曾经读过。”由此,《诗经》不再具有“经”的性质,而成为中国一部普通的古诗词集。这一认识奠定了20世纪《诗经》学的基础,标志着《诗经》学的根本转向。

显然有一个基本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诗经》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一首普通的诗,但当时的人们并不这么认为。子曰:“不学诗,无话可说。”他还说:“小子,你怎么不学你老公的诗?诗可以繁盛,可以守望,可以分组,可以抱怨。你是你家的父亲,你是你家的君主,你更知道鱼、动物和植物的名字。”可见孔子认为“诗”在当时是有很多作用和应用价值的。从现存的先秦文献记载来看,确实如此。“诗”在当时的第一个作用是礼仪的作用。颂诗主要用于祠堂祭祀等礼仪活动,雅诗主要用于献殷勤等礼仪活动,风诗也用于各种世俗礼仪活动。当时诗歌的第二个作用是政治启蒙。中国古代有以诗察民风的说法,也有官宦士大夫陈石献诗的说法。无论诗歌是由陈石收藏还是展示,诗歌在这里都被视为服务于政治的东西,而不是用于审美。诗歌的第三个作用是作为贵族子弟的教科书。《李周·达·乐思》说:“达·乐思等于建国学政治的统治,但美国的孩子不是。有德者必教。如果你死了,你会认为你和你的祖先在一起是幸福的,是对你的牺牲。以德治国:只中和孝友;用快乐的语言教导民族:宣扬道,讽刺文字;用音乐和舞蹈教育民族:舞蹈云门...大武。”这里说的音乐、道德、语言、舞蹈,都是和这首诗直接相关的。这说明《诗》包含了多方面的贵族教育内容。总之,正是因为古代人对《诗经》的理解与今天有如此大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部文学作品来看待。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的学者还原了《诗经》的原始文献是不准确的,导致了《诗经》研究的狭隘性。今天,我们应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思考《诗经》的“文学性”本质。

第二,《诗经·国风》是否大部分是民歌的问题。

在20世纪的《诗经》研究中,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国风》是不是民歌。在《风》、《雅》、《赋》中,受到了当代人的特别关注。原因是,在20世纪的学者眼里,《雅》、《颂》属于统治阶级,而《郭峰》只有大部分是劳动人民的作品,属于民歌,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20世纪30年代,发表了《民族风格受民间论质疑》,20世纪50年代,胡·发表了《关于民族风格是否大部分是民歌的问题》。这两篇文章引用了许多证据来说明“郭峰”不可能来自民间,大部分也不可能是“民歌”。遗憾的是,他们的观点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并没有被学术界所接受。

今天,我们有必要彻底纠正这种观点,这对深化当前的《诗经》研究极为重要。在这里,首先要明确国风的名称。说《国风》不是“民歌”,除了、胡、等人提出的许多证据外,还有文字学、语义学的证明。风的本义是指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国”是指当时周朝的一些诸侯国和地区。“国风”二字的组合,是指那些表现周代各诸侯国、各地区的文化风俗、风土人情的诗歌。同时我们也知道,在《诗经》中,国风是一个与雅、赋并列的概念,其本义与音乐有关。简单来说,颂是祠堂之乐,雅是周代朝廷之乐,风是周代诸侯国、地方的世俗之乐。我们现在说的“民歌”,从五四以来就有了特定的含义,就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可见,无论从诗歌还是音乐的角度来看,国风都不是一个等同于“民歌”的概念。前者强调其地域性、民间性和音乐性,后者特指其作者的阶级归属,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其次,要把自己放在周代社会的文化环境和《诗经》产生的过程中去定位。虽然中国古代有“采诗要察民风”的说法,但我们不能把所有从各地收集来的诗歌都看成“民歌”,即下层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郭峰有不少诗歌都是描写贵族社会的世俗生活的。真正能从下层劳动者手中鉴定出来的是极少数,而且这些诗不一定是它的原始形态,也可能是乐官整理出来的艺术品。第三,要纠正《诗经》研究多年来形成的以作者的阶级性为基础的价值判断尺度。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各阶层共同创造的。大多出自历代知识分子之手。即使源于民间,也往往是经过无数代人的选择和淘汰,最后经过专业艺人的加工,而不是它的原始形态。因此,简单地将《郭峰》中的一些作品认定为民歌是不充分的,以作者的阶级性来判断《诗经》的价值也是不科学的。因此,以往《诗经》研究中重郭峰轻雅颂的倾向也需要纠正。

第三,关于《诗经》文化价值的重估。

在古代,《诗经》之所以被视为中国文化经典,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本身的价值。它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诗经》不是普通的诗集,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升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文化经典。中华民族从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到周代,基本发展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性格,培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如爱国爱家的乡土情结,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孝的伦理观念,礼乐相配的文化体系,人的人文精神等等。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性格和民族精神在中国现存的第一部诗歌《诗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这使它成为一部具有中华民族原始精神和文化原型意义的作品,是任何一部华夏子孙的文学作品都无法比拟的。第二,《诗经》不仅是周社会的一部文献集,而且是周的历史、政治和宗教哲学的艺术表现,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是贵族子弟的教科书,是周人精心编撰的一部杰作。然而,周代社会的政治、哲学、文化、制度等对秦汉以来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是后世任何文学作品都无法比拟的。20世纪以来,《诗经》失去了崇高的地位。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20世纪的学者只把它当作一部普通的诗集,价值评价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在古代社会,当人们认定它是一部文化经典时,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是通过对《诗经》的文本解读,了解这部巨著所蕴含的思想认识价值和丰富内容。然而,20世纪的学者把它作为一部普通的文学作品来研究,只关注他们在“文学”方面的艺术成就。虽然有些学者关注的是它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思想内容,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它的“文学性”特征。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评价角度,这也是当代人对《诗经》理解不高的根本原因。其次,到了20世纪,由于庸俗社会学的影响,《诗经》研究范围进一步缩小。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并没有根据周朝乃至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情况,客观地解释其丰富的内容,而是用极其简单的阶级分析法来对待,说《诗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国风》,因为大部分是“民歌”,《诗经》中最没有价值的诗是赋,因为这是对统治阶级的赞颂。《雅》这首诗是否有价值,要看它是否批判了当时的周社会,反映了民生疾苦。将这样的价值评价标准运用于《诗经》研究,既是对《诗经》在中国历史上经典价值的全盘否定,也是对《诗经》文学价值的扭曲。在中华文化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尊重和发扬传统,追溯中国文化的原始经典,评价其新的价值,重新确立《诗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反思我们的学术理念。

本文网址:http://yancijuji.com/juzi/106043.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