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句子 > 正文

对联-有关书法的故事 有关书法的故事有哪些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日期:2023/3/5 9:46:12 人气:4 加入收藏 标签:书法 木板 故事 书法家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有:

1、萧何深思题匾(西汉)。

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因为他的功绩大,刘邦就封他为赞部候,后来又升他做相国。萧何的字写得非常好,尤其擅长用秃笔在牌匾上写字。有一次,有人请萧何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萧何苦思冥想了三个月后,才动笔写。

写的那天,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都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看。只见萧何如同带兵打仗一样,手腕的变动好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每一个字都那么有气势,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精采

的挥毫泼墨所深深折服。

2、墨池(东汉)。

东汉大书法家张芝,年轻时学习书法十分刻苦。他天天勤奋练字,废寝忘食,几天就写秃了一支笔,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

每天写完字后,张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池水竟变黑了。

3、夜贴对联(晋)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着揭走了。临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幅。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

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简短著名书法家的故事如下:

1、掘墓偷艺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十分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以前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铯。

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最后了解用笔的奥妙。

2、潜心苦学墨当饭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王羲之的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3、郑板桥学书法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一个天的晚上他用手指在大腿上写字,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

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就不一样!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

从此,他取各家之长,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最后构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4、笔冢

智永禅师为隋、唐间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因十分用功练习书法,用坏的毛笔都弃置在大竹篓里,经年累月之生,积了五大篓,于是他自己作了铭文,并埋葬了这些笔头,称为笔冢,可见得他爱书惜物的襟怀。

5、柳公权发奋练字

一位老人告诉幼时柳公权,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最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1、王羲之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来的。

2、柳公权

唐武宗曾长时间对一名宫中女官生气,后来把她召来,对柳公权说:“朕对这个人很不满意,如果能得到学士你的一篇作品,朕就不怪罪她了。”于是把御案上的几十张蜀郡产的纸递给他。柳公权不假思索,立即写成一首绝句:“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他二百匹锦缎,并命女官上前向他拜谢。

3、颜真卿

酷吏吉温因为私怨,曾陷害御史中丞宋浑,使其被降至贺州任职。颜真卿说:“怎能因一时气愤就想害宋璟(唐玄宗初年名相)的后代呢?”安史之乱时,任御史大夫的颜真卿仍遵守礼法,弹劾武部侍郎崔漪、谏议大夫李何忌及广平王府都虞候管崇嗣等人,使百官因此奉法守礼。晚年因刚正直言而相继得罪于宰相元载、杨炎、卢杞等人,最终因此遇害。

4、黄庭坚

中国南方楼台亭阁甚多,泰和快阁是中国闻名的古阁楼建筑之一。快阁雄踞在泰和县城东侧的泰和中学校园内。这座阁楼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快阁名闻天下,始于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名诗《登快阁》。

黄庭坚任泰和知县时,也常登阁游憩,并于元丰五年(1082年)赋下脍炙人口的《登快阁》诗。此后,“阁名遂大著”。史载:“迨黄太史庭坚继至,赋诗其上,而名闻天下”。

5、赵孟頫

元朝时,扬州有个姓赵的人,富裕而喜欢招待客人。他的家里有明月楼,人们替楼写春联,大多无法符合主人的想法。一天,赵孟頫路过扬州,主人知道这件事,把他迎接到明月楼上,用丰盛的酒席款待他,席上所用的都是银制的器具。

酒过半巡,主人拿出纸笔,请求赵孟頫替他写春联。赵孟頫拿起笔即写道:“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到春联后,非常高兴,把酒具全部撤下并把它们送给赵孟頫。

我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如下:

1、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这篇手稿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整个河北望风而降,这时候颜真卿和他的兄长颜杲卿都在河北当太守,因此两个人就商量先假装投降等待准备好了就立刻起兵对抗叛军,结果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颜杲卿更是全家被灭,其本人更是临死前十分刚烈,叛乱平顶后,颜真卿前往河北故地寻找自己兄长的尸骨,结果最终只找到了自己侄儿的一个头骨,颜真卿悲愤之下写下了写一篇《祭侄文稿》。

2、柳公权三步之才,柳公权曾随从唐文宗去未央宫花园中游玩,文宗停下车子对柳公权说:“有一件使我高兴的事。过去赐给边兵的服装,常常不能及时发下,现在二月里就把春衣发放完毕。”

柳公权上前祝贺,文宗说:“只是祝贺一下,还不能把你的心意表达清楚,你应作首诗向我祝贺。”宫人催他亲口念给文宗听,柳公权走了三步就念出了诗,文宗高兴地说:“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

3、王羲之入木三分,王羲之曾跟随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皇帝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本文网址:http://yancijuji.com/juzi/107868.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