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句子 > 正文

陪伴孩子成长温暖情感句子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日期:2023/5/2 15:40:10 人气:3 加入收藏 标签:孩子 做饭 陪伴 父母 成长 妈妈

陪伴孩子成长温暖情感句子?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

9月起,请陪伴孩子“做饭”,这是孩子成长、谋爱的最好修行,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萨提亚实用心理学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学会做饭,就是学会谋生和谋爱,请一起陪伴孩子“做饭”,让孩子在厨艺精进的同时,成长、成才、有爱,拥有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和底气。

——萨姐

作者:碧峰

9月起中小学生都要学会“做饭”了。

劳动课标出来后,做饭这项生活技能,许多家长认为是道超标题。

有不少家长无不焦虑且抱怨说:

“劳动课的要求太高了,万一耽误孩子学习的时间怎么办?”

“一个学生,每天好好学习就够了,荒废大好的时间学劳动有什么用呢?”

在“中考”、“高考”、“就业”、“社会分层”等都要用分数说话的当下,家长们的抱怨挺现实,孩子每天学习到深更半夜,累得像狗一般,哪有时间与精力学习“做饭”?

但是,亲爱的家长,面对这道“超标题”,我们真的不能绕着走。

01

陪孩子做饭,就是在陪伴孩子成长

做饭,是过去老一代“孩子们”常有的事。

像影视剧里那样,父母工作忙,那些懂事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下面、煮粥,自食其力,为家分忧解难。

今天,我们让孩子从小练习做饭,其目的已不再是为父母分忧解难,而是对孩子未来的期许和培养,是家长对孩子漫长人生的负责。

想起上海疫情封控区里,一则《封控的年轻人3天烧糊2个锅,感觉做饭比想象中难》的报道,心里总有股特别的刺痛。

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柴米油盐生活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以保证孩子有健康的身体,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做饭,就是学会谋生和谋爱。

厨房与课堂一样也有智慧。

厨房不单是做饭而已,还是教育启蒙的地方。

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初爱,就是从为孩子做各种美食开始的。

从品尝父母做的好吃和不好吃中,孩子就会知道父母的用心与不用心,就会在成长的日子里,学会用心处事,温柔待人。

那些父母与孩子在厨房一起忙碌的日子,则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宝贵的共处时光,这时光凝成串串珍珠,将永远挂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

小小的厨房,传递的是家人间的爱和关怀,所以说,一个有温度的家庭,“做饭”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追求品味,有用心的家长还能把“做饭”变成诗意,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曾有一位妈妈分享过“做饭”的精彩:

长条形的盘子上,黝黑的蜜豆铺成肥沃的土壤,6个糯米粉做成的南瓜在一片翠绿丛中探出头来,这就是“廊下阶前一片金”。描绘的是:房子前面有一块空地,空地前面长满了南瓜。

还有南瓜粥搭配水糕饼,借用了司马光的“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蔬菜沙拉搭配果干,表现杜甫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水果搭配果干,借用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家长教会孩子做饭,这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也不仅是在这个温柔与残酷并存的世界里,用美食与能量治愈自己,更重要的是,简单的做饭,决定着孩子未来的高度和一生的幸福。

做饭,真的是孩子成长最好的修行。

02

陪孩子做饭,就是在培养孩子爱自己爱他人

喜欢作家毕淑敏的一段话:

我喜欢会做饭的女人,这是从远古传下来的手艺。

博物馆描述猿人生活的图画,都绘着腰间绑着兽皮的女人,拨弄篝火,准备食物。可见烹饪对于女子,先于时装和一切其他行业。

汤不一定鲜美,却要热。饼不一定酥软,却要圆。

逢年过节,常去大姐家,总能听她唠唠叨叨,唠叨中常有小时候做饭的事。

很小的时候,她经常跟着奶奶一起去买菜。

这个做了一辈子饭的农家老太,总会有意识地教她分辨猪肉的新鲜、鱼眼的亮不亮,丝瓜的老嫩、青菜打了农药没有……

回到家,奶奶便给她一把小椅子,让她坐下,帮着她择菜剥豆,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那个时候的她,懵懵懂懂地重复着这些简单劳动,却并不懂得奶奶是在教她做饭,教会她一生里最平凡但也最不凡的事情。

最让她自豪的是,不及10岁,就能踮在板凳上,在土灶大锅里,做一家大小8个人的饭菜,一时在生产队里传为孩子们的榜样,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句“全国人民第一”的牛气话。

大姐说,即使现在老了,但独自穿行在超市、菜场,总觉得脚步轻盈,欢喜四溢。

看到了精致漂亮的杯盘碗盏,就不由自主地想要全部带回家。

不开心时做一顿好的吃下去,就不再惧怕风风雨雨。

来客了,做一桌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在大家的大快朵颐与赞美中,不啻是一种特别的享受。

每次听着大姐的做饭往事,她就心生感慨:

原来食物中蕴含着大千世界,烹饪里也藏着万种乾坤啊!

现今已非“远古”与“过去”,做饭无关男女。

让孩子把“食”这件大事做起来,动动手,劳动劳动,用热气腾腾的饭菜,温暖自己,温暖亲人,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

做饭,就真的成了爱自己爱他人最好的修行。

03

陪孩子做饭,是发展孩子综合能力的最好修行

其实,做饭是很多孩子在成长中的内心需求。

胡可认为,孩子对做家务有着极大的兴趣,一是觉得好奇,二是可以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成就感。

孩子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只要父母因势利导,孩子便会愉快地“做饭”,并且乐在其中。

有成就感,乐在其中,不仅不会耽误学习,还可以让成绩更上一层楼。

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说:

从小,我就觉得做饭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平淡无奇的食材端进厨房,出来后就变成了各式各样的佳肴。

可是,每当我想偷学两招时,妈妈总说:你作业完成了吗?今天的课程内容复习了吗?明天的课程内容预习了吗?

“双减”政策出台之前,我每天忙着上课和写作业,很晚才睡觉,更别提研究美食了。

后来,我在家吃饭的机会越来越少,因为一下课妈妈就要带我去补习班。

原以为我的美食家梦想还没开始就这样破灭了,没想到发布了“双减”政策,我的美食家梦想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时间上,我富余了。

“双减”后,我参加了学校的课后服务,有老师陪着我们做作业,有题目不会可以及时请教老师,写作业速度大大提升,基本都在学校完成了。

放学后,我可以和家人开开心心地坐在一起吃饭,而不是像之前在去上补习班的路上吃几口打包的饭菜。

由于作业已经在学校完成,妈妈允许我和她一起做晚餐。

亲身实践后我才知道,原来厨房并不神秘,那些精致的菜肴,我也有能力烹制完成。

如果你担心我的作业少了,成绩下滑,那我告诉你,你的担心是多余的。

作为小小“美食家”的我,学习已经从“增负”变成“增富”了!

孩子“增负”变“增富”的心得体会,充分印证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2万多名家长和2万多名小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的结果:

在孩子负责一两项家务的家庭里,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为86.92%;而那些认为“只学习,不做家务”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3.17%。

形形色色的食材,能开发孩子的形象思维;做好饭,需要手、眼、脑的相互协调,能开发比较、分类、归纳、组合等逻辑思维能力。

做饭看似普通,却是孩子综合能力发展的最好修行。

04

新的劳动课程标准的修订,就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描绘育人蓝图。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18岁前看一辈子的素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父母:

“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通过实践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亲爱的家长,人是需要一步一步“树”起来的。

“做饭”,就是其中最好的一步。

闲暇之余,请带着孩子去菜市场逛逛,听听那鲜活的吆喝,体验那真实的烟火人间。

孩子是父母的全世界,每位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真正的爱,是舍得让孩子在劳动中修行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9月,请一起陪伴孩子“做饭”,让孩子在厨艺精进的同时,成长、成才、有爱,拥有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和底气。

最近,有一位妈妈在阅读我的文章之后,深有感触。这位妈妈和她的丈夫两地生活,妈妈独自带着孩子,遇到问题只能通过电话沟通商量解决,自己的工作、家庭琐事、孩子的教育、学习辅导等事情,很多时候都是由她一个人来完成,孩子表现好还可以,一旦孩子犯了错误,就都是她的责任,遭到一顿埋怨,埋怨她没把孩子教育好,这位妈妈的付出不被理解,在难过的同时,充满了无力感。

不难发现,上述这位妈妈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有研究表明,在城市中,因为父母两地分居或长期出差,或因为父母特别忙碌而造成的“隐性失陪”或“半失陪”,这样的家庭和孩子非常之多。

“一个过度焦虑的妈妈,一个缺位的爸爸,一个疲惫不堪的孩子”,这是多数家庭的真实写照。但这绝不是我们想要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有调查发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近一半家庭存在父教缺失、父爱缺位的现象。爸爸缺席家庭教育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也是急需改变的问题。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共同参与合力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理念一致、步调一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的教育。事实上,教育孩子绝不仅仅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父母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家庭教育呼唤父教,拒绝“丧偶式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看到爸爸的身影,听到爸爸的声音,需要爸爸的陪伴,爸爸不应成为“甩手掌柜”,变成了“空气”。

常言道“父爱如山”。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父亲是他们心目中的那个勇敢、自信、坚强、充满力量、无所不能的大英雄。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指出父母之爱的不同:“母亲代表自然世界,父亲代表思想世界,父亲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父爱会带领孩子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启迪孩子的智慧,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孩子的自主性,塑造孩子坚强的性格,鼓励孩子勇敢地挑战,给孩子成长的力量。

耶鲁大学一项研究发现,父亲从小陪伴和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智商会比较高,学习成绩也会更好,也更容易取得事业的成功。另有研究表明,父亲平均每天陪伴孩子2个小时以上的,孩子的智商往往比同龄的孩子要高。因此,无论家里是男孩还是女孩,从小爸爸陪伴的时间越长、做的游戏越多,孩子社会能力就越强,聪明智慧的可能性越高。

有父亲陪伴的孩子,往往更健康、更乐观、更勇敢、更坚强,做事更果断,思想更活跃,抗挫折能力也更强,人际关系良好。父亲是力量的象征,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扮演着规则制定、纪律教育、情绪控制、行为监督等角色,对孩子自信、乐观、坚毅等积极品格的形成和塑造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父亲陪伴孩子成长,能够影响孩子的性别角色认同,影响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影响孩子智力水平发展,影响孩子社会化的发展。“父爱缺乏综合征”的男孩容易胆小害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少言寡语、不爱集体、厌恶交友、急躁冲动、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严重的还可能逃课、早恋、离家出走、偷盗甚至有暴力倾向,没有父爱家庭,男孩更容易成长为一个危险的男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更不是金钱,而是父母肯花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陪伴孩子做游戏,陪伴孩子玩耍,陪伴孩子读书,陪伴孩子户外运动,陪伴孩子做家务,陪伴孩子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陪伴孩子一同成长,尤其是给予孩子心理、情感和精神上的陪伴。

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就如同温暖的阳光和润泽的雨露,滋养着孩子的成长。身为父母,需要扪心自问几个问题:

你每天都能抽出一部分时间陪伴孩子吗?你每天能陪孩子的时间有多少?你是用什么方式陪伴孩子的?你陪伴孩子的效果如何?与你的 社交和休闲活动相比,孩子摆在什么位置?是否向孩子表达过,你很享受和他(她)在一起的时光?是否计算过,你能陪孩子的时间究竟有多长?

如果你连陪孩子的时间都没有,即使事业成功也不算什么。因为无论官再大、钱再多,都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失败。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高质量的陪伴。研究发现,孩子出生以后,缺失父爱母爱的孩子会感到紧张、焦虑、有不安全感,导致负面情绪较多、积极情感偏少,甚至出现情绪困扰、人格障碍和行为问题。父母对子女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孩子能从亲子互动中获得心理安全感并诱发良性情绪,形成信任、依恋、依赖、期待等积极情感,学会与人交往,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质量的陪伴能够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给孩子充足的心理营养,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使孩子有心理安全感,让孩子产生愉悦感,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能培养孩子乐观、自信、勇敢等积极的人格品质,能使孩子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能有助于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父母要秉持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的理念,重视与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教育不能等,教育不能重新再来,高品质陪伴孩子成长不能重新开始。作为爸爸,再忙也要每天陪家人一起吃晚饭,和孩子互动玩一次游戏;作为妈妈,再累也要每天给孩子一个拥抱和微笑,给孩子讲一个故事。

父母用心高质量陪伴孩子成长,是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也是最好的教育。

本文转自 | 李兆良微信公众号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刘玉池、周美静)“一支粉笔染双鬓,三尺讲台度春秋。”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9月9日,宣恩县高罗镇中心小学全校师生欢聚在学校操场,一起庆祝第38个教师节。

活动在“红领巾们”坚定的步伐中拉开帷幕。孩子们手捧花朵,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向老师们,他们用最高的礼节表达着对老师们的感恩。该校通过表彰优秀学生、学生教师节献花、表彰期末优秀教师、表彰优秀大队委干部、颁发州教育局、县教育局表彰的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优秀特长生等一系列特色活动,营造了尊师重教、立德树人、感念师恩的浓厚氛围。

“老师,祝您节日快乐!”“老师,您辛苦了,我们永远爱您!”该校五六年级学生代表为每位老师献上自己最美好的祝福。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备好每一节课,写好每一篇教案,是我们的责任,希望自己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做一名学生喜爱、家长认可的好老师。”高罗镇中心小学语文老师郑冬梅说。

近年来,该镇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服从高速公路疫情防控值班安排,主动加入乡村复兴少年宫暑假陪伴行动,严格落实防溺水安全包保责任,积极争做“四有”好老师,极大促进了高罗中小学、幼儿园教育高质量发展。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本文网址:http://yancijuji.com/juzi/119323.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