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句子 > 正文

对联-写景对联范例6篇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7 8:10:06 人气:3 加入收藏 标签:景物 哲理 描写 诗人 形象

写景对联范文1

2、山远疑无树,湖平似不流。

3、山光扑面经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4、山势西分巫峡雨,江流东压海门潮。

5、门辟九霄,仰步三天圣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写景对联范文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追求的境界。诗是主情的,作为抒情的常用载体——景物描写,在古诗中,被中国古代文人运用得出神入化。本文以《登高》为例,探究其写景的技法,教给学生一把打开中国古代诗歌大门的钥匙,让他们能够顺利进入古代诗歌的精神殿堂。

清代诗人杨伦称赞杜甫的《登高》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甫镜铨》),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更是赞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情景交融,堪称此类诗歌典范。

一、景物状态变换写景法

描写景物时,通过对景物的形态变化,即动态和静态交替的描写,达到刻画景物神态之目的。诗歌首联由一对对偶句入手,其中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江水、洁白的沙子属静态之物,而劲急的秋风、悲哀的猿啸、盘旋于空中的水鸟则为动态之景,一联中动静结合。如果将首联宏观地视为静态之景,那么颔联两句中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则纯为动态,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格调高亢的秋景图。

二、视角方位变换写景法

描写景物时,从不同的视角、位置去描写,方能全面表现景物的神韵,远景近景变换,高处低处结合,俯视仰视更替是常见方式。首联中上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既为远观之景,亦是仰视之物,而下句“渚清沙白鸟飞回”,则为近看之物,俯视之景。与此同时首联两句相对颔联两句则为局部之景,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滚滚来”则为作者登上高处,远眺全面之景,如此变换写景,描写二幅气势恢弘,境界阔大之景。

三、感官形象变换写景法

感官形象即人的不同器官所获得的外界景物形象,即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在景物描写中的表现。

诗中意象: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溪流,洁白的沙子,盘旋飞舞的水鸟,奔流的江水,皆为眼睛所见之视觉形象;劲急的秋风声,悲哀的猿猴声,飘坠的落叶声则为听觉形象,诗人不仅视通万里,而且凝神谛听,在广阔的时空中去感受秋天的气息。

四、景物色调写景法

景物色调即冷暖色彩两种类型,暖色调景物一般对应着喜悦明丽之景;而冷色调则常用来描写忧愁灰暗之物。诗中首联下句“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通过暖色调之景,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图来。由此想到杜甫诗中其它诗句,如《绝句四首》(其三)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运用“黄、翠、白、青”四种,明丽的色彩,绘出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五、点面结合写景法

点面结合法即在景物选取时变换角度写景,通常有局部与整体,个体与群体的变化形式。诗中首联所选意象:风、天、渚可以说是一种整体形象,而猿啸声、沙、鸟则为一个局部之物的个体特征。与此同时首联中景物:风、天、猿啸、沙、鸟,相对于颔联中“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而言则又是局部与整体之变化。杜甫借助这些景物将夔州之地的景物特征如同电影镜头般,由局部特写到整体表现写得淋漓尽致。

六、意象叠加写景法

意象叠加法,顾名思义,即将一个意象叠加在另一个意象之上,全用实体性的名词意象拼接浓缩,省去诸名词之间的关联词语,语不接而意接,它实质上是一种隐喻。首联中六组意象: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描绘了一幅精美的画图。将此法用到极致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九组名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来描写荒凉暗淡的景物,幽僻闲致的环境,秋风萧瑟的凄凉旅途,表达漂泊天涯的羁旅之人的孤独而悲怆的心绪。

七、季节地域特征写景法

特定的季节、地域形成特定的景物,特定的景物意象传达特有的情感。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由此形成此诗特有景色:风急,猿哀,萧萧落木,滚滚长江,形成夔州的秋天景物,烘托出凄凉萧杀的氛围,传达诗人悲秋之感。

诗歌中写景技法不仅仅以上所列七种,通常运用的技法还有修辞描写法、虚实结合法等,但本诗中尚未涉及在此不再赘述。但杜甫不愧是创作情景交融诗的高手,短短二十八字将无尽的写景技法娴熟运用,为传达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情感渲染了浓烈氛围。难怪我国古代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参考文献:

[1]语文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语文必修三·鼎尖教案[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09.

[3]萧涤非,程千帆等主编.唐诗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5]刘勰.文心雕龙·物色[M].中华书局,1988.

写景对联范文3

【关键词】杜甫;登高;沉郁顿挫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

首联、颔联侧重于写景;颈联、尾联侧重于抒情,集中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首联六个物象,而用急、高、哀、清、白、飞来形容,把秋天景物的凄凉气氛铺陈得十分浓郁。把眼前的秋景写得更具体、更凄凉。“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让诗句的种种意象顿时有了浓烈的伤感色彩。颔联则从更大处落笔,侧重写诗人眼前恍如所见的、耳边仿佛听到的整体景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无边”二字展开了“落木萧萧下”的画面,以“不尽”二字展开了“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把秋景描写得既肃穆肃杀又空旷深远。这从以景抒情的角度来看,是为后两联抒发感情作铺垫。前两联写景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两联诗句一气贯注,全诗开头“风急”二字最紧要,因为“风急”而“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二是两联诗句抑扬顿挫,首联写近景,颔联则写远景,而“无边”一句为仰视,“不尽”一句为俯视,这样一远一近、一上一下,层次分明,起伏“顿挫”。

后两联以前两联描写的秋景为背景,着重抒发忧愤深广的情感。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显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范例。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颈联悲秋之情的容量增大了,也更深沉、其中“艰难”二字,指出时世艰难,社会动荡;“苦恨”二字,形容诗人百感交加,恨到极点,“艰难苦恨”兼指社会和个人,在诗人摇落悲秋的情感巾溶人了广阔的社会内容。而“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杜甫的“艰难苦恨”之情写得更加具体,一个多愁多病、忧愤深广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杜甫的悲哀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他的悲哀虽然是个人的命运,却博大深厚。境界由大到小,由开到合,情绪也从高亢到悲抑,情绪有微妙的跌宕。杜甫追求情感节奏的曲折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默默的,有时却有突然的转折。古代诗话上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沉郁是许多人都做得到的,而顿挫则殊为难能。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内结构和外结构,涉及内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

《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

《登高》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四方面:

章法上开合变化。前四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的客观特征达到和谐统一,产生的艺术魅力已非一般描摹景物的诗句可比拟。后四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

结构上的回环照应。一、三两句相承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写江景,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写景,由“悲秋”而及“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写景对联范文4

小江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山会两县。

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全联雅切实景,极富趣味。每句首尾蝉联,有上递下接之趣,韵味丰富,文字也对得非常工巧,写出了小江桥与大善塔的相映成趣之美。

南昌状元桥,因清代乾隆年间的戴衢亨中状元后,衣锦还乡路过此桥题写而得名,桥联为:

三十年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也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又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此联浅而不俗,耐人寻味。戴衢亨才华出众,可是县官有眼无珠,使得他三十岁还没考取功名,只得捐了个秀才去乡试。后来戴衢亨从乡试到殿试一路过关斩将,凭着满腹奇才连中三元,被皇帝钦点为状元。戴衢亨有感于赴考的不平道路,为了警告那些忌才如敌的庸官,就在桥上题了这副对联。此联堪称明白如话、流畅如歌,自然贴切、珠联璧合。

位于苏州虎丘山不远处的普济桥,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是山塘街上的佳景之一。桥联为:

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

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

此联的上联写东边的风貌,眺望七里山塘绿水环绕、河街相依,粉墙黛瓦一片繁荣。下联写西边的景色,那虎丘山上的云岩寺塔耸入白云深处,如一座青峰雄伟屹立。将山水与小河、石桥与古塔融为一体,描绘出一派水乡风光。

江苏省的同里古镇上,有一座建于明代崇祯年间的渡船桥,其桥联为:

春入船唇流水绿;

人归渡口夕阳红。

自古写春的名句很多,但此联“春入船唇”的写法就很是新颖。春光融融,绿水涟涟,斜阳映红,渔歌唱晚,在这诗情画意的环境中赏景咏联,使人顿生美妙的联想。

闻名中外的卢沟桥建于金朝,是华北最长的古代石联拱桥,以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其桥联为:

晓月照卢沟,大河曾流泪和血;

狼烟腾燕蓟,长桥犹记恨与仇。

此联的拟人手法运用很成功,写的是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的血泪历史,用以策人警醒,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深仇大恨,是一副饱含感情写史的好对联。

颐和园里的17孔桥,如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的碧波之上,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是我国园林建筑中最大的石桥,清乾隆帝为其题写两副对联,分别是: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远空。

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

晴光缅明圣,软风新柳春堤。

其中第二副对联借用湖南“潇湘八景”与杭州“西湖十景”中的相似景致,赞颂17孔桥的春日胜景。妩媚动人的诗情画意,让无数游客为之向往。

峭拔秀丽的江西庐山五老峰下,有一座“仙人桥”,其桥联是:

想上去吗?上去便能通碧落;

快下来吧!下来难免坠红尘。

此联相当幽默风趣,运用夸张手法把“仙人桥”想象成上可以通往天国的仙境,下可以到达凡人的民间。对官场名利之徒、患得患失之人,也是一种讽刺与规诫。

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朝,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也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其桥联是:

水从碧玉环中去;

人在苍龙背上行。

上联描写桥的轻盈、秀逸之美,将桥身倒映水中的形象比作碧玉之环,河水潺潺流逝,犹如穿环而过,描摹逼真。下联写出其稳重、雄伟之状,把拱桥比作苍龙卧波,将桥上行人比作在苍龙背上行走。如此描绘,简直把静态的赵州桥写活了。

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的北京颐和园绣漪桥,其桥联也是乾隆皇帝撰写的: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此联以“螺黛”形容拱桥的倒影,“银盆”比喻湖水,“碧岫”指倒映在水中的碧绿峰峦,动态跃然。短短十八字就把拱桥附近的湖面描绘出一幅美景,用词十分贴切工整。

河南许昌有一座灞陵桥,千古流传的三国名将关羽曾在此辞曹挑袍、义返蜀国,灞陵桥因而名扬全国。其桥联为:

灞桥自古有行人,问谁策马而驰,传名不朽;

写景对联范文5

关键词:例说 古诗 情法

人生在世,百物感心,百事摧心,人虽有理智,但终归是情绪的奴仆。一切艺术的精髓,其真实姓名唤作“情”。以此推之,诗皆抒情。即使诗言志,志属情志,即使诗言理,理属情理。可以说,诗的天下,就是情的天下。

以下笔者从六个方面简要例说古诗中的“情”法。

一.触景生情法

赏花花有语,触景景生情。景是情的母体,写景中蕴含情意,情是景,是婴孩,抒情中不失景趣。此类诗作,下笔需灵活,不滞不离,畅快淋漓,方为上乘。《闺怨》一绝,隽永妙到,评家品鉴,定为“毫巅之作”。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上诗首句从闺妇写起,“不知愁”生出悬念,令人顿生疑团,这是为第三句的转句作逼势。第二句紧承“不知愁”,闺妇满心欢喜的妆扮自己,何愁之有?第三句猛然转出“忽见”二字,情感逆转,由沸点降到冰点,正是触景生情之法。所触的景是“杨柳”,所生的情是“悔教”。“杨柳”的符号中已具有追远怀人的密码,所以顿生“悔教”之情,“悔教”的情感定位中,已经激活了“柳色”的郁郁葱葱,丝丝拂情,所以景语便是情语。现在场与回忆场因“杨柳”与“柳色”而重叠而分离,于是,诗心愁怨,诗情缠绵。

二.借景抒情法

人和自然的关系如同婴孩和母亲的关系,人只要投入到景的怀抱,灵魂便有了皈依,精神便有了依托,生命便有了根基,真情、纯情、亲情自生。所以,景物就是诗情最恰当的形象载体。写景要含情而含蓄,写情要缠绵而悱恻,二者既要兼而有之,互生互存,又要分明清晰,方为神品。读此类诗何为景句、何为情句易分,要将借景抒发的情以及景句生出的情句、情句源于景句之间的关系看准,则不易。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精光万丈。章法上景与情虽然分写,但读来不觉其分,且有紧密之感,此诗当有神助。第一句写山中所闻,耳中只听风急猿哀,暗写心哀;第二句写水上所见,眼底只见沙白鸟回,暗写身孤;第三句承接第一句“风急”,暗写惊心;第四节承接第二句“渚清”,暗写悲来。前四句写景,景已含情;后四句写情,悲情催心。五六句写登高感触,感触点全是前四句实写之景,第五句突出“悲”,第六句强调“独”;第七句承接第五句“作客”,鬓已染霜,空空一生,悲哉;第八句承接第六句“多病”,潦倒不堪,毫无建树,呜呼悲哉!千古悲情谁敌手,登高一望万古绝。

三.借物抒情法

人心摇荡、心灵感动、情感生发都是由外在的人、事、物所引发。人心之感,感于所遇;有所感遇,必有所表达。可以说,天下人无不表情达意。能用极美的言语范式表达者,谓之诗人。能借用诗人的语言之美而知情达意的读者,谓之养心之人,遥望其人,定然高贵而气华。借物抒情的诗必感遇于物,能写出物对人的感发,其情便能动人。 回车驾言迈

古诗十九首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能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漫漫长道,茫茫四野,浩浩东风,百草摇荡,这些所遇之物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哲思——人非金石,生命短促,只有功名才能流芳百世。人的生理生命容易“速老”,人的精神生命何“以为宝”?这是作者在生命的哲学层面提出的永恒命题。这一命题的源头便是“物”对“情”的感发:“悠悠涉长道”中的“道”,道可道,非常道,暗寓生活之道,命运之道,“东风摇百草”中的“草”,草可草,非常草,暗寓生命如草,短促易枯,岂不痛哉。由外物而感发,由感发而动情,由动情而思想,并能用诗美来呈现,这种物以动情便能流美千古。读这样的诗,美者共美,情者同情。

四.借事抒情法

借事以传情,围绕一事,层层传情。写事之诗,难在写事要高度概括,及其典型,传情要借事托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上诗围绕遭“贬”一事传情。“潮州”是“贬”之地偏僻,“路八千”是“贬”之路遥远,“除弊事”写遭“贬”原因,不惜残年写“贬”前之志。以上四句写作者忠而遭贬,正直而获罪的事实,抒发了既感慨又无悔的感情。韩愈遭贬,不许与家人告别,小女又在遣逐途中惨死,“家何在”是遭“贬”之悲惨,“云横”、“雪拥”暗寓了前途的暗淡和内心的不安,是遭“贬”之愤慨,收骨瘴江边是设想遭“贬”之结局。后四句抒写悲愤绝望之情。

五.通体写景抒情法

写景之诗,要有层次,贵在景中有情。景是情的载体,景的层次就是情的层次,景语就是情语,而难在景语如何写出情语。通体写景要达到唤起读者身经其境的真切回味,方是好诗。

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上诗首联写未入禅院之景,传喜爱、欣赏“日照高林”之情。颔联写正入禅院之景,传幽静美妙的环境令人陶醉之情。颈联写已入禅院之景,传杂念顿消、心灵自由之情。尾联写钟磬之音使周围环境更加幽静之景,传精神上静心怡悦、心灵上纯净忘我之情。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又不离情,景与情层次井然,令人忘机。

六.通体写情抒情法

写情之诗,要做到真诚圆到,出于自然,了无矫饰,方为真情。通体写情,难在写景、写事。情因事生,情因景活。景若情枝,事若情叶,情为诗魂。如整首诗通体抒情,那情的载体必是景物、事物。

客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写景对联范文6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用白描手法。

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写景诗的赏析步骤:

第一步:结合诗题、作者、主体、注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乐、哀)。根据杜甫的人生经历和这首诗主体,可以确定感情基调是“哀”或“伤”:风物之伤、孤独之伤、思乡之伤、忧国之伤。

第二步: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色的特点(抓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抓到了以下一些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风云”“丛菊”“孤舟”“寒衣”“催刀尺”“白帝城”“急暮砧”。

第三步: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根据诗歌可知,这首诗的意境是萧森。

第四步: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品感情)。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把握写景诗最关键就是把握好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写景是为了衬托感情,包括正衬(“乐”景正衬“乐”情、“哀”景正衬“哀”情)、反衬(“乐”景反衬“哀”情、“哀”景反衬“乐”情)。

塞下曲?五月天山雪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总之,鉴赏写景诗,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整体把握诗歌所创设的独特意境,由此进入意境,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哲理诗鉴赏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

古代诗人在写哲理诗时习惯借助“景”“事”“物”来传达哲理。由于哲理诗的哲理往往表现得含蓄、自然,不露痕迹,许多同学在阅读鉴赏哲理诗时经常无从下手,无法真正品味出其中的理趣。其实,鉴赏哲理诗,理解其中的“哲理”也有一定的门道。

1. 借景说理,明确景物自身寄寓的哲理。这类诗与写景抒情类的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寄寓某种道理或是为说理作铺垫。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写出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不可辨认。后两句中,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巧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 即事说理,明确事件背后蕴含的哲理。这类哲理诗,往往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特定的现象,或从生活中的某种经历感受来寄寓某种道理,且这类诗常常直接取材于日常生活事件。理解哲理时,一定要从日常事件出发去联想寄予的人生哲理,阅读中注意联想、联系,就可以较容易把握诗中蕴含的道理。

过沙头

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解析诗中说,暗潮已然来到,常人却不知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对潮水涨落的规律都一清二楚,一些细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3. 托物说理,明确事物寄寓的哲理。这类诗往往是借助某个具体事物的特定形象和某种特点,来寄寓某种道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解析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的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从诗歌中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物之美在于能自由自在。

另外,我们可从诗的形象(所写之景、所写之事、所写之物)的外在特点入手,进而由物到人(或到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把握诗歌所要阐述的哲理。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阙题

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1) 请分析“春与青溪长”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前四句的景物描写在角度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试作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1) 这首词的吟咏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在表现技巧上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 这一句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源不绝,作者将“春”与“青溪”作比,采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将抽象的春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人从文字中感受到草盛花繁、春意盎然的美丽。

(2) 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性描写,用粗略的笔墨写“山路”和“溪流”,颔联又分别与“山路”“溪流”相照应,用工笔来写“青溪”,仿佛把镜头里的景物从远处拉到眼前,让我们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可以闻到花香。

(3) “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一“幽”字,“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甘于淡泊的胸怀和自得其乐的畅适。

2. (1) 这是一首吟咏蝴蝶的词。通过对双双对对的江南蝴蝶在傍晚的阳光下翩翩飞舞的情景描写,表现出蝴蝶天性轻狂的特点;通过描写它“才伴游蜂”“又随飞絮”,表现了它对情爱不专一的特点。

本文网址:http://yancijuji.com/juzi/132973.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