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
对课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必修课.张志公先生说过:"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训练,同时也包括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就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可见对联的功用.
在小学进行对联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但创作对联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让学生非但学不好,还失去了兴趣.所以必需找着方法和门路才行.我们学校开展对联教学已有五年多了,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创作的基础,因此,这两年我对对联创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去探索对联的创作是其中的成果之一.
在我国母语教学传统经验这个宝库里,"涵泳"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教学方式.什么是"涵泳"?"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涵泳"一词,在左思《吴都赋》中就已有"涵泳乎其中"的应用.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则把"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他在批评读书"贪多务广"者时又指出"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学习语言,并不是要学生去研究语言.因此,其基本方式主要应当是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潜心涵泳,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此理.这种由反复诵读而使学生涵泳于语境之中感悟语言,体现了型文化朴素的整体观念和直觉体验的思维方式.它把"综合"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避免人为分割所造成的认识局限,可以说是已经包孕了现代系统论的雏型.同时,这样做也十分有助于语感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这完全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当然,反复诵读,也不是机械地重复地读,许多优秀教师的设计如"带着问题读等多种方式,使反复诵读,达到令学生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诵读到位,则学生自然涵泳于语言之间,其乐融融矣!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更是把这一传统教学经验解释得十分透彻,他说:"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见曾国藩《谕纪泽》)他把读书时的反复诵读、品味形象地比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也就是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品悟对联的句法关系指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对联中含有因果关系、检测设关系、并列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递进关系、连贯关系这九种基本的句法关系,我通常把类别逐类进行大容量的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初步认识这九种句法关系及其特征.同时,通过大容量的涵泳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储备量,有助于把所记忆的好词好联内化,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对联的句法关系,我采用了对比分析法来引领学生学习.如出示"若能杯水如名谈,应信村茶比酒香""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吹面生"两副对联,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比较上联与下联,然后抓住关键字"若""应""更"来感悟上联与下联的关系,从关键字中学生很容易就感悟到这两副对联分别是检测设关系和递进关系.接着再出示检测设关系和递进关系的知识点,让学生默读,加深理解.再接着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进行强化,如出示一些相关关系的对联让学生找关 键 词、上联与下联对碰连线、对联与句法关系对碰连线等.
这样通过比较,就有了鉴别;有了鉴别,就有认识.再加上练习学生对对联的句法关系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众所周知,人类认识事物应该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尤其是小学生,更应依照小学生的生理规律、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1、在内容的安排上从易到难.对于初次接触创作对联的学生来说,刚起步时有难度,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说我们的老师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作,学生就会漫无边际,无从下手,所以在进行创作训练时,应做到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以激发学生的创作.首先,从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先安排较容易的因果关系、检测设关系、并列关系,然后再安排较难的选择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递进关系、连贯关系.
2、在教学的形式上从摹到放、从扶到放.创作教学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创作是模仿的发展和提高.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带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接受知识及创造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原型的启发",让学生模仿范例,广为借鉴,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出示一些特征明显的对联,让学生进行模仿创作,如检测设关系的"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此联中"若"字明显看出是检测设关系,"杯水"与"村茶","名淡"和"酒香"对仗非常工整,学生很容易模仿.
在对联起步教学指导的过程中还要做到由扶到放,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有所创新.先进行上下联配对训练,接着进行填词,如:梅花报春信,兆丰年.指导进行填词训练时,先让学生观察比较"报春信"和"兆丰年"的语法关系,当学生明白这是并列关系时,他们就知道该填跟"梅花"相并列的名词了.然后进行填下联训练、给内容作整副训练.
这样,通过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分阶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顺利地从"模仿"走向"创作",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创作,逐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注重开展丰富的活动来营造浓厚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发展.分别有对联专题讲座、对联故事、趣联赏析、对联小擂台、搜集生活中的妙趣联、"对联"研究性学习等活动.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交流中了解对联的特点,进一步掌握对联知识,学会了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语言的长河中,对联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其语言精练,整齐美观,如同连理枝、并蒂莲、比翼鸟一样博得人们的喜爱.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抓住对联进行深入的研究,抓准规律,是学生事半功倍地习得语言,提高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