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句子 > 正文

对联-楹联:乡村文化振兴的急先锋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4 8:27:52 人气:1 加入收藏 标签:乡村 文化 振兴 全国 人们

楹联:乡村文化振兴的急先锋

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农村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了。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乡村振兴更多停留在乡村组织振兴、乡村产业振兴层面。不少村改选了新的村委会,加派了驻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联系了乡村振兴帮扶的龙头企业,一切似乎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从长远来看,乡村振兴还缺乏足够的底气和底蕴——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才是乡村振兴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底气和底蕴所在。

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它的本质是乡土文化。几千年来,农耕文明方式使得中华民族的人地关系由生存依赖演化为情感依赖,并进而形成一种乡土情结,乡村成为包含历史记忆与个体情感的精神归属。这种以乡土情结为特点的乡村文化,包含乡村历史、乡村景观、名人故里、乡规民俗、邻里关系、地方特产、民间艺术、乡土文艺等等。

要振兴乡村文化,非一朝一夕能见成效。但相对而言,楹联乃是当之无愧的轻骑兵,急先锋。

楹联,一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符号。它们有些在乡亲们口中代代相传,人们耳熟能详;有些镌刻于亭台祠庙,在成为风景点缀的同时,还饱含人生道理、处世哲学,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如江忠源题新宁县赤木村观澜亭联云:“来路艰难,履坦莫忘回首处;前程远大,偷闲敢作息肩时。”罗值乾题邵东市长风亭联云:“长往长来,名利关头谁打破;风迎风送,炎凉世态尽消除。”即便是一些以写景为主的楹联,那清新的景致,优美的意境,也能荡涤人们胸中俗气,陶冶人们高古的情操。如资水岣嵝门联云:“到此便招凉,何须多竹;欣然能止渴,殊胜望梅。”又如新邵县陈家坊官田村石拱桥有联云:“石桥横古渡,听南辕北辙,柳凭折,箫凭听,飞鸿爪印双江,驷马高车通万里;砥柱镇中流,看后浪前波,情谁诉,魂谁消,过雁形成半月,龙山邵水奠千秋。”

这些楹联,或传地方的人文掌故,或记先人的处世为人,或写山水的胜迹佳处,乡亲们在津津乐道之时,爱乡之情油然而起,文化自信因之而生,公德良俗因之而固。

然而,随着乡村古建的损毁,不少优秀的乡村楹联也随之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久而久之,就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如上述新邵县陈家坊官田村石拱桥联,原来镌刻在桥墩之上,后来因为修坝,桥墩淹没大半,白云诗社主要创始人蒋锡浩先生偶尔在桥下游泳,才发现了这副佳联。

既然楹联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符号,那么,乡村文化振兴从人们喜闻乐道的楹联着手,正好找准了着力点。

当前,我们该如何建设乡村楹联文化?

一是保护古建古联,如邹宗德先生等发现、发掘的城步儒林镇隐字联、武冈浪石古楹联村,它们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张名片。很多优秀的古建已经成为县市省甚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着于其上的楹联也因之得到保护。

一是搜集整理古联,并在条件许可重修古建时,恢复古联。在这个方面,邵阳市的联家们是做了大量工作的,如《邵阳文库·古代楹联集》《新邵古今联墨选》等保存了大量古建楹联,为乡村楹联文化的振兴提供了依据。期待有识之士在重建某些重要古建时,能够让这些古联起死回生,从而留住乡村文化的根,留住人们的乡愁。

一是建设楹联文化村。由于某种因缘,一些乡村成为了某种文化的代表,而楹联的参与,很好地展示并强化了这种文化。如湖南省“最美乡村文化人”、第十五届全国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欧阳恩成致力于乡村文化建设,他为了“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们的心中,让身处大山的孩子看到世界的光芒”,

在隆回县七江镇建立了100多家小小书屋,为数百个家庭制作悬挂了家训牌匾和楹联,成为全国有名的家训村镇,给小山村高挂起“精神明灯”。又如新邵县清水村是中央电视4台、7台等媒体报道过的远近闻名的长寿村,为了将寿康文化发扬光大,新邵县委宣传部向全国征联,打造了长寿楹联村。又如新邵县白水洞是全国4A级风景名胜区,在白水新村悬挂了中国楹联学会副主席鲁晓川等楹联名家的数十幅楹联,为美景增色不少。

一是建设乡村诗联组织,让楹联文化生活常态化。随着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传统的诗联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它的触角深入广大农村,农村的诗词楹联组织不断涌现,农民诗联家不断成长。有了这些楹联组织和人才,不愁楹联文化不在乡村扎根,生长,开花,结果。譬如中华诗词之乡新邵县,就建立了7个乡镇诗联分会和7个诗词之村,它们积极参与乡村的红白喜事活动,拥有自己的诗联传播平台,为乡村文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然,在大多数地方,楹联并不能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唱主角,但也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全国文明村新邵县寸石镇南岳村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助下修建了一处乡村公园,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邹宗德为之题联,由全国著名书法家龙开胜、李炯峰等书写。其一云:“暂歇耕锄,倩春风种梦;闲歌幸福,看秋色鎏金。”又云:“击壤歌春华秋实;开心看鱼跃鸢飞。”新邵县潭溪镇玄本村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助下发掘当地的旅游资源,笔者为其新建风雨桥题联云:“胜地怡人,竹海泉幽花簇锦;清风惠我,云山龙隐福灵心。”其二云:“古岳入青天,信有银河通白马;神龙潜黛壑,欲因紫气觅丹炉。”特别是新邵县公路建设养护中心在全县公路沿线建设了9处公路景观区,并以当地村庄为依托,开发诗联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亮点。如在雀塘镇柳山村建的“柳桥照影”景观,集中展现了15首(副)诗联,如长沙市楹联家协会原主席吕可夫先生的“柳碧染丝劳燕织;山青绣锦任鱼裁”,新邵县作协主席萧克寒先生的“曲岸花明,柳送清风堪歇马;长廊气爽,山来好雨可留龙”,邵阳市楹联协会副会长谢卫民的“车马且从容,任杏雨沾衣,柳风吹面;田园真静美,在稻花垅上,荠菜溪头”等,艺术水准非常高,为当地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平江县伍市镇武莲村近几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发展很快,它新建的牌楼有对联云“昂首欣奔同富路;合心喜谱治平篇”,道出了村民们的共同心声和奋斗目标。

像这样零零星星出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联,不胜枚举,并大有燎原之势。这些楹联或描绘乡村的大好河山,或讴歌党的新农村政策,或书写现代农民的幸福生活,它们或赞美,或号召,或鼓舞,以此感召村民,宣传正能,陶冶性情,实实在在发挥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急先锋作用。

广大的乡村振兴工作者要看到楹联的作用,广大的诗词楹联创作者要发挥自身的特长,让乡村文化振兴的这个急先锋在新的时代里显身手,立新功!

本文网址:http://yancijuji.com/juzi/134375.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