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句子 > 正文

对联-楹联平仄是什么?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4 10:53:44 人气:0 加入收藏 标签:平仄 对联 平声 就是 必须 下联

楹联就是写在左右两个柱子上或门的两旁的相互联系、相互对称、平仄相对,词性一致,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古代平仄就是古代文人为了使诗、词、赋、楹联读起来顺畅,像音乐一样有抑扬顿挫的美感,而形成的一种规则。古代文人把古文字读音归纳为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又把上声、去声、入声合称为仄,平声称为平,总称为平仄。楹联左右两联相同位置要求平对仄,词性一致,意境相符。也有不受平仄约束的宽对、趣对、流水对、拆字对…。

其他网友回答:

简单易懂的说吧!

对联里的平仄就是拼音里的四声。

平,指拼音里的一声和二声,即:平声和上声。

仄,指拼音里的三声和四声,即:去声和下声。

区分上联下联的简单方法一般是:

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即:拼音的三、四声或去声、下声。

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即拼音的一、二声或平声、上声。

另外,再啰嗦一点对对联的一般方法,为不会对对联的爱好者提供参考。对对联一般掌握的方法是:

①对联的词类,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量词对量词,以此类推。

②对联的内容,要根据出联的内容范围不易太夸张或太小,要基本适中,即:门当户对。

③对联的词字,一般掌握反义词或者是同义词相对。如:上对下,里对外,黑对白,江河对湖海……。

④对联的用字,尽可能的不要和出联重复;尽量不用同音字,以提高对联内容、语音的力度和节奏感。

大体就说这些吧,细说的内容很多,不易初学者掌握。想深入学习的爱好者,可在网上百度搜索就能找到。

谢谢!不足之处请见谅。

其他网友回答:

楹联讲究平仄,这是规矩。

简单点说,平仄就是字的读音。过去一般分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为平,其他为仄。现在一般按普通话读音划分,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楹联讲究平仄。一般上联以仄音结尾,二四六等字平仄或仄平相间。一,三,五等字平仄不论。下联与之相反,结尾字是平声,平仄与上联相反。

例如: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这一幅联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再看“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这一联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是不是上联结尾的字为“仄”,下联结尾的字为“平”,上下联一,三,五位置的平仄不论,二四六分明?现在看到许多人出联求对一点规矩都没有,心里就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心痛。

楹联不但讲究平仄,还讲究词性。上下联的平仄相反,词性却是相同的。

下面以“展鸿图年年得意,创伟业事事顺心”为例来看一看:

这一联上联词性为动词,名词,名词,形容词。下联的对应词性也是如此。

有人说,讲究多会因辞害意,其实不然,正因为讲究,对联才有了别样的魅力

其他网友回答:

应邀简答:我理解对联的平仄是增强了对联的诗意美。让对联有韵律快感,更富有对偶深意。

中华民族古老的对联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闪闪发光。灿烂辉煌。我们要传承弘扬发展有平仄韵律的对联文化。让对联这种独特文化裁体境远意深,万古溢香。

其他网友回答:

“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以今天的普通话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其他网友回答:

标准的楹联是有格律的,平仄与诗词互通,上联仄收,下联平收!

其他网友回答:

楹联最基本的规矩就是仄起平收。关于平仄的变化和要求有以下几点:①古声调是分平、上、去、入这四声。其中的平属平声。而上、去、入这三声都属仄声(一平三仄)。②新声调是在老北京四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是把汉字的声调按拼音分成四声。第一声叫阴平,比如Wαng汪。第二声叫阳平,比如wαng王。第三声叫上(赏)声,比如wαng往。第四声叫去声,比如Wαng忘。新声调规定,阴平和阳平属平声,上声和去声属仄声(二平二仄)。③楹联最最基本的要求是仄起平收!也就是上联的尾字应是仄声(上联仄起),下联的尾字应是平声(下联平收)。这种要求源于民间的问答,比如:你上哪去(问者口重属仄声)?答:我回家(答者口轻属平声)。正因为仄声有意犹未尽之感,平声有话已说完之感,所以对联要求仄起平收!④正是因为对联正确运用了声调的平仄变化,并要求仄起平收,才使对联的上下句朗朗上口,比如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仄起),一行白鹭上青天(平收)。窗含西岭千秋雪(仄起),门泊东吴万里船(平收)。在格律诗的七律中,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象对联那样对仗!比如在巜七律,长征》中,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仄起),乌蒙磅礴走泥丸(平收)。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仄起),大渡桥横铁锁寒(平收)。不难看出,对联和诗词正是因为正确使用了声调的平仄,才有了酣畅淋漓朗朗上口之感!⑤当然了,对联中还有忌合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忌三尾仄和三尾平等多项规定,但最主要的就是仄起平收!

其他网友回答:

对联(包括楹联)是汉语文独有的文学形式。特点是上、下两联字数相等,要求平仄、对仗、韵律…。

平仄,就是文字读音的扬仰差别。以普通话为依据的【中华新韵】规定:凡汉语拼音为一声和二声读音的汉字为平声,如:曾经、哲学…。读音为三、四声的汉字为仄声。如:魯莽、上课…。

对联的要求是: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的平仄必须相反(相对)比如:上联是仄仄平平仄,下联必须是:平平仄仄平。这是原则,是对联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特征。对联的字数没有规定,从一个字到几百字的长联都有。如果是五字、七字联,其韵律可参照五、七言的格律诗。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是多字长联也要按照这个: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的规律走下去(业内称“马蹄韵”)。最好不要出现多字同声的现象,这样读起来拗口。对联最忌讳联尾三字音相同,出现“三仄脚”或“三平尾”。

其实,对联更加看重的是“对仗”,即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词,要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但平仄一定要相反。如山对海,地对天,三山对五岳,吳牛对蜀犬…。上联词语用典,下联也必须用典。如:楚国大夫沉汨水,洛阳才子谪长沙。上句引用的是屈原沉汨罗的典故,下句引用的是贾谊贬长沙的典故。还有一点规则好多人都不注意。就是: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严守上述规则,才能算一付合格的对联。至于作品的质量,就要看作者在此基础上的文学积淀,和语言组织能力了!

规矩这么多,会不会影响属对者的才思,即有些人常常愤愤不平的“规矩限制了灵感啊”、“因文害意啊”…。笔者认为:影响是肯定的!唯其如此,才使对“对子”妙趣横生!才能出现严守格律又意境悠美的佳作!况且,所有文体都有自己的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区别!对联之所以不同于标语、口号,就在于此!

其他网友回答:

最通俗的也是现代语言来讲,它的意思就是汉语拼音的三声四声为仄,一声和二声为平。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的落点,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的落点

其他网友回答:

俗话说,冇得规矩不成方圆,凡事都有规矩。同样,楹联也有规矩,这个规矩就是规则,就是格律,就是平仄。

楹联的平仄,就是指的楹联的发声规则。它第一个的规则是仄起平收。

何谓仄起平收,就是指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它的第二个规则是联内平仄相间。

何谓平仄相间,就是每一联内的第二、第四、第六等三个字,发声必须平仄有间隔。如:第二位的字是平声字,则第四位的字必须是仄声字,第六位的字同样必须是平声字,即:平仄平模式。同理,若第二位的字是仄声字,那么第四位的字必须是平声字,第六位的字必须是仄声字,即:仄平仄模式。但是,一三五的字可以不论平仄。它的第三个规则是联间平仄相对。

何谓平仄相对,就是指上下联之间,第二、第四、第六位字的发声必须相对。若上联的第二位的字是平声字,则下联第二位的字必须是仄声字。反之,若上联第二位的字是仄声字,则下联第二位的字必须是平声字。除此之外,还必须注意孤平和三连尾。

孤平是指,在每一联内,没有两个平声字紧密相连,这被认为不合律。同样的,在每一联内,若结尾的三个字同为仄声字,或者同为平声字,称为三尾仄或者三尾平,这样是有损发声的美感的,所以也被认为不合律。

本文网址:http://yancijuji.com/juzi/134491.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