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句子 > 正文

对联-经典对联范文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6 10:55:21 人气:0 加入收藏 标签:学生 经典 诵读 对联 学习 语文

经典对联篇1

四化春新。

山欢水笑;

物阜民康。

山河壮丽;

岁月峥嵘。

万民有庆;

百族共和。

长城长固;

中华中兴。

龙腾虎跃;

燕舞莺歌。

江山永固;

日月长恒。

江山不老;

神州永春。

神州奋起;

国家繁荣。

神州巨变;

祖国腾飞。

国光勃发;

民气昭苏。

普天同庆;

日月增辉。

山河千古秀;

平野万象新。

山河十月秀;

祖国万年春。

万民皆喜庆;

百族共繁荣。

五星映日月;

四化壮河山。

文明新社会;

锦绣好河山。

江山千古秀;

天地一家春。

江山千里秀;

祖国万年春。

江山生异彩;

曝光放光辉。

同心兴大业;

携手振中华。

百族歌同庆;

九州喜共荣。

国富山河壮;

民强天地新。

建千秋伟业;

描四化宏图。

祖国春如海;

人民力胜天。

人民盛赞祖国;

四化大展宏图。

风景这边独好;

江山如此多娇。

开创千秋大业;

绘成四化宏图。

四化蒸蒸日上;

五业欣欣向荣。

前程千帆竞发;

盛世万象更新。

江山春色娇艳;

祖国前程辉煌。

祖国山明水秀;

中华人杰地灵。

祖国蒸蒸日上;

社会欣欣向荣。

祖国河山竞秀;

人民天下长春。

人民江山千秋固;

祖国风物万年春。

人逢国庆精神爽;

月到中秋玉宇明。

又夺丰收迎国庆;

再鼓干劲展宏图。

大业中兴歌盛世;

神州此日正高秋。

大聚贤能同治国;

广召志士共兴华。

五星旗红映日月;

四季花放妆山河。

云飞神州彩凤舞;

霞舞中华巨龙飞。

日月光华辉大地;

人民伟业谱新天。

四化宏开千载业;

五星拱照万家春。

四海笙歌讴盛世;

九州爆竹庆尧天。

民生有幸年年好;

国运无疆日日长。

共和国光辉灿烂;

丰收年气象更新。

龙腾凤起千重锦;

地厚天高十亿声。

江山如画千年秀;

祖国多娇万代春。

百族一心同报国;

五星万代总描天。

红笺细写千秋浪;

彩笔精描四化图。

国趋昌盛人趋富;

花爱阳春果爱秋。

枫红两岸山河美;

光照九州日月新。

祖国山河无限好;

人民天下万年长。

祖国江山红似锦;

人民天下稳如山。

祖国江山期一统;

人民事业颂千秋。

祖国与天地同寿;

江山共日月争辉。

祖国有天皆丽日;

经典对联篇2

一、扩展阅读范围,诵读国学经典

新课标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诵读古代国学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从而提高道德修养。诵读《三字经》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懂得感恩父母、报效祖国。学习《百家姓》,学生能够了解每一种姓氏背后精彩的故事,产生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集体自豪感。《弟子规》从饮食起居、坐卧行走、言语举止等小事入手指导,避免了空泛说教,彰显出仁、义、礼、智、信的高雅要义,引领学生趋利避害、扬善去恶、见贤思齐。

不过,国学经典中某些观点与思想难免与现代精神有冲突,这需要教师按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二、推广使用普通话,规范学说河南话

推广和使用普通话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说好普通话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而河南话是中原方言的代表,它通俗简练、含义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是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河南话里有不少词汇将会被人们遗忘。因此,河南人在使用普通话的同时,还是要会说河南话,别让我们的河南话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学说河南话,没有规范的现成教材,主要是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教师在规范引导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河南卫视第九频道的《说说咱嘞河南话》栏目。这个栏目是我们河南话的大舞台,专家讲解很地道,还会播出生活剧,形象生动,好学又好用。

三、加强对联教学,做好谚语传承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它声韵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联教学,可以按以下步骤去做:(1)联海拾贝。引导学生收集并整理经典对联,积累素材。(2)搭台交流。为学生搭建对联交流的平台,开展优秀对联评选活动,让学生将平时积累的对联进行展示和交流。(3)组织游戏。鼓励学生尝试口头吟联作对,进行友好比赛,要玩得雅致有趣。(4)应用训练。在学生熟悉对联知识和掌握大量对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编写实用对联。如为春节编写春联,为开张、庆典、生日编写贺联,为爷爷奶奶编写寿联等,让对联成为日常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谚语是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是人民群众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可是现在不少谚语都面临着传承方面的严峻考验。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和使用谚语就显得特别重要。

谚语的收集比较容易,可以从课内外阅读物中零星获取,也可以上网集中查阅。可是要想熟练使用谚语,还需要有一个强化学习与巩固的过程。像《九九歌》中的“三九、四九冰上走”,学生只有在经历了寒冬之后,才会有深刻体会。而像“菊花开,种小麦”,学生只有在深秋时节到田间地头去,亲眼目睹农民在野菊飘香的季节里辛勤劳作的情景,才会对冬小麦的种植时间铭刻在心,运用起谚语来才能得心应手了。

四、强化写字训练,认真写好汉字

汉字作为我们的母语符号,已经传承使用了几千年。可是不少学生书写汉字都做不到规范、端正与整洁,更不要说格调了。更有甚者,错别字连篇,某些不伦不类的网络用语高频率出现。所以,学校要强化写字训练,让学生写对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练好书写基本功。这要从三个方面来做:(1)保证写字课时间。用充足的时间辅导学生学习汉字的书写特点和规律,进行足够量的练习。(2)重视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指导学生坐姿要端正,捏笔要稳,运指要灵活,在书写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心无旁骛。(3)教学书写毛笔字。开展毛笔字的书写教学,用毛笔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的造型美、含义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鼓励学生对名家的书法作品进行临摹,探寻书法的技巧所在,循序渐进,熟能生巧,初步形成个人的书写风格。

总之,继承祖先所创造的文明,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里走出独特的传承之路,不迷失自我,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经典对联篇3

关键词:语文;经典;诵读;感受;赏析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水牛喝水,水淹水牛鼻,哞”学生欢乐地读着,老师提醒学生:“水牛淹着鼻子了,头会咋样?”“抬起来!”“那应该咋样读啊?”孩子们笑着把鼻尖指向天空大声地“哞”起来……

这一幕是发生在赵志祥老师的一节示范课上,多么生动有趣的课堂,多么美的享受!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这就是经典的魅力。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充分体现出这些魅力呢?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诵读美

朗读是激发审美情趣的第一步。优美的诗词歌赋、精练的散文、动人的小说、精彩的戏剧、充满趣味的楹联,都适合朗读。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质量。首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的时间,在课堂上要形成一种读的氛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让学生在读、思之中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如,“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这副对联,它的读法不止一种,让学生大胆尝试各种读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提高读的水平。如,朗读、默读、诵读相互穿插;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相互交替;引读、听读、品读、表演读、分角色读和补充读相互变换。通过教师示范、同学评议、必要的技巧指点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感受美

感受美,就是读思结合。在经典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感悟”文章内容,是学习一篇经典文学作品的中心环节,我认为要指导好学生“朗读感悟”,应遵循这样的思路:“整体感受,抓住核心――指导朗读,生成语感。”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画、批注同步进行。提倡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千古诗文,以情动人,他们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因事缘情,或直抒胸臆。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当学生的情感被作品的情感所“俘虏”、所“征服”,就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只有学生多次经历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美和善的启迪和教益。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获得的,正是这样一种感受。

三、赏析美

赏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引导学生多读、讲、写,积累一定的知识,为赏析作品打好基础,注重课内、课外知识的联系。首先,平时,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在学习课文中的经典作品时,指导学生阅读全书,并为他们提供声、像等教学辅导材料。这样,他们对作品里反映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人物的思想性格等就有了直观的感受,就能结合已获得的相关材料,很快地“进入”作品,把握作品思想内容,体味人物描写之妙处。其次,多“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组织学生讲座谈观、读后感,利用每节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讲”“背”传统文学经典作品。这些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经典的热情。他们从熟悉、揣摩、记忆材料,到把材料讲给大家听,这个过程会使他们赏析作品的能力得到训练、提高。此外,在听别人的“讲”“背”时,他们也获益匪浅,既丰富了见闻,学习到别人的方法,又为下一轮的赏析活动积累了经验。最后,开展“写”,即“创造美”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写是鉴赏的深化与发展。教师在对文章作归结时,并非意味着教学过程的终结,还应当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还应当引导学生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还应当在分析课文美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审美创造,把语文教学与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采摘美的花朵。如,赵志祥老师在课堂上介绍对联平仄音韵相对的规律时,放手让学生与老师试对对联,这种参与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更是生成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语文课堂上对于经典作品之美的“诵读”“感受”“赏析”等多途径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尚文.新语文读本[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经典对联篇4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初中语文;教学

G633.3

一、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

1.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品质

国学可以提高孩子品质,比如,《弟子规》是一本很好的育人教材。它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做到“首孝悌、次谨性、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才学文。”这些基本人做人处事的道理,同时说明学知识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我利用课余时间让我班的学生诵读,并按其中的道理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比如,有的孩子特别聪明,可就是不爱护书本,一本新书在手里几天就变得又脏又乱,究其原因是他经常、乱拿乱放,可以让他背“列典籍、有定位,读看毕、还原处。”不光要能背,还要能讲出这句话告诉他的意思,从此他就“照章”行事,每当有学生出现乱丢乱扔现象时,我就让全班孩子将上面那一句背给他们听,这方面的坏习惯就渐渐改掉了。当我们的孩子坐姿站姿不正确时,我就让他们背诵“步从容、立端正……”;当我们的孩子过分讲究吃穿时,我会让他们时时以“以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提醒自己。经过两年的诵读实践,我发现,我班的孩子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与同年级孩子确实有不同之处,得到学校一些老师的认可,还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赞同。不同的读物里面有不同的知识,能懂得许多课本上或家长老师讲到的之外的道理。

2.国学经典诵读,可以增加识字量

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起蒙》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班的孩子通过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一学期下来即认识近三千个汉字,在我班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一两万汉字,自然为孩子阅读其他书籍时扫清了许多字词障碍。

3.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我班过近两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为提高孩子文化知识素养,我觉得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说简单点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以前我们在教学一首古诗时,通过读、想、画等许多方法,都难以让学生学懂,现在一接触到古诗词,孩子们只需在反复诵读、吟诵中的过程中,就大体能把握诗的大意,能区分诗的题材,还能轻松的找出韵脚字、划出诗词的格律等,有时还能了仿着写一些小诗。比如说在学了《静夜思》一诗后,孩子们三三两两在一起作了首打油诗:“床前明月光,小弟喝鸡汤。喝了一大碗,尿了一裤裆。”孩子们写完后交给我一看,当时有些生气,我觉得他们的语言有些不文明,但作诗的孩子却理直气壮地说:“我这首打油诗虽然读起来不很文雅,但它不但押韵,而且还是讲究格律的。”细想也是,只要孩子们敢说敢写,只要我们给他们正确地引导,他们的佳作总有一天会出来的。还有,我班的孩子学习了《笠翁对韵》以后,他们明白了对联的特点,掌握了贴对联的方法,随便一幅对联,他们一眼就能分出上联和下联。我想孩子们这些能力的获得,应该归功于孩子们长期诵读经典的结果吧。

二、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有效措施

1.加强开展各式各样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

只有加强开展各式各样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才能够将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融合,促进初中生健康身心发展,更好地开展诵读经典的教学活动,刚好地将国学经典诵读的吸引力展示在初中生们的眼前,激发初中生参与诵读经典活动的热情,还有利于培养初中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初中生的年龄都比较小,但是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习惯或者是方式,此时教师就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所以,只有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更好地将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融合,要善于让初中生发展自己学习的特点,有效地提升初中生诵读经典的成绩和效果。同时,也能够让初中生得到更多的认可,以及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对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也有促进作用。

例如:初中生在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进行引导,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进行,常见的教学方式有齐读与领读相结合、配乐朗读、自读、古文接龙、轮读、大声背诵等很多方式,教师可以很具初中生学习的特点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灵活运用,强化诵读效果,高诵读效率以及培养初中生学习的习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3.家庭和学校的积极配合

通常情况下,对初中生影响最大,也是对初中生的学习行为以及生活行为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家庭,初中生的首任教师就是父母。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文化氛围对初中生的成长以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在家庭和学校的积极配合下,可以有效地将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融合,有效提升初中生诵读经典的成绩和效果。然而,为了让初中生养成长期诵读经典的习惯,不仅仅需要学校对初中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同时还需要家庭文化氛围的感染,家庭和学校的积极配合为初中生诵读经典创造出更佳的学习环境,也更加有助于初中生提高诵读经典的成绩。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诵读国学经典的作业,让初中生利用爸妈在家的时候为父母诵读一篇国学经典作品,之后在初中生回家为家长诵读经典作品的时候,家长要给予自己小孩足够的鼓励,帮助他们提升学习的自信心以及兴趣,有效地提升语文学习的成绩。

三、结束语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将为我和我的孩子们带来一片生机。只要坚持我们不断努力把经典诵读活动下去,一定会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培养更加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亦园,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赖相卫.对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素养的思考[J].课外语文,2012.18.

经典对联篇5

一、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

校园是学生主要活动的场所,为了使学生一走进校园,便置身于浓厚的经典文化学习氛围中,我校将一些经典名言、国学美文制成文化长廊、读书长廊,构筑一种优雅厚重的校园文化,营造一种浓郁的国学文化氛围。比如在教学楼、公寓楼前悬挂对联:“自小学寓此学更向大学迈步觅公学,来新生非天生还需先生登楼教人生”,“莫道寓楼静,能育青龙腾碧水;不嫌庭院幽,可植绿树撑蓝天”,“神舍园馨,藏龙沉睡读天下;仙居楼馥,卧虎苏醒辩古今”。这些对联高雅别致又不落俗套,让每个学生都能体味到浓厚而独特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学校的文化长廊里,我们把《弟子规》《爱莲说》《论语》《出师表》《岳阳楼记》等国学经典美文和《行路难》《登高》《水调歌头》《满江红》等经典诗词制成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图片,悬挂在长廊上,让学生漫步在长廊里时能欣赏到这些经典名篇,让特色书香弥漫在整个校园,从而激起学生品读经典名句的欲望。

二、从语文课堂教学入手

诵读经典,传承经典,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注意把诵读国学经典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从现行的教材入手,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采取分层教学,引领学生品读经典名篇。七年级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论语》《木兰诗》《童趣》等名篇,八年级重在指导学生学习《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九年级重在指导学生学习《诗经》《史记》等名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易到难进行学习,对这些国学经典内容作适当的讲解,用诵读的方式,和学生们一起领略祖国几千年积淀的文化,又用品读的方式,和学生们一起遨游古典文学的海洋,一步步燃起学生阅读求知的欲望。

三、从开展诵读经典比赛入手

随着“国学热”的再度掀起,诵读中华经典已经成为一种高雅的“时尚”了。因此,各地各学校为了推广国学,都纷纷举行中华经典诵读比赛,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比如,我校每学期都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经典诵读比赛,先由各班推荐优秀的选手参加学校比赛,再由学校选出优秀选手参加县、市甚至省一级的比赛。由于学校重视,各班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一次比赛都掀起一股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潮,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诵读高手。师生共同参与,有教师参与其中,学生参加的积极性更高。学生在参加这些比赛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高超的诵读技巧,也品悟了这些经典文化高深的内涵,提升了自己的国学素养。

四、从开展“我与经典”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入手

遨游在经典名篇的海洋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感悟人生的真谛。诵读国学经典,不能停留在读的层面,还要把自己融入作品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促进学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我与经典”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旨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诵读、讲解国学经典的过程中,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我校曾经举办过一次以“诵读经典,感悟成长”为主题的作文比赛,学生们都踊跃参加,收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立意都很不错,他们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品读经典,诠释经典。一股学习经典的热潮又在校园里掀起了。

五、从学校德育入手

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还可以把诵读经典和学校的德育相结合。比如在母亲节到来时,让学生诵读《弟子规》,通过学习,学生能更深切地了解家长的养育之苦,从而激发他们的孝顺心、感恩心,让他们学会孝敬老人,用更多的爱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用善心去回报社会。学生在学到这些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经典对联篇6

一、书香浓浓,乐于阅读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比如在学生当中推广优秀读物,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本学期初,我在班级中推行“小小新芽读书工程”:首先在教室里新设了一个图书角,开学初,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放进图书角,每天中午12:30开始向全班开放,学生从图书角里借走自己喜欢的图书。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每周评选五个“阅读小童星”,以此来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个月过去了,学生由原先的不喜欢阅读转变为书声琅琅,可谓是处处书香飘逸……打铁要趁热,于是我又开辟了另一个读书的“芳草地”,每天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轮流领读自己课外背诵的《唐诗三百首》,一个礼拜后评出“小小诗王”。接着我又确定了“我阅读,我快乐,我成长”的口号,在班级里贴满了学生收集的读书名言,经典名言、古诗词、精彩习作,手抄报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座右铭,自己设计图案,自己写字,并选择优秀的、制作精巧的座右铭贴在班级的墙壁上,这样的活动,无疑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个个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沐浴在浓浓的书香里。

二、阅读指导,书韵润养

有效的阅读指导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它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类别文体的阅读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学习了语文天地后的对对子后,让学生搜集交流对联,师生共同研究对联的特点:(如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动词对动词等;字数要一样)。在学生掌握了对对子的诀窍后,让他们尝试对对子、编写对联。学生的兴致空前高涨,也写出了很多精彩的对联。现采撷几则:金对玉,宝对珠,白雪对红霞;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对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等。在短短的两节指导课里,学生了解了对联,激发起对传统文学形式的兴趣,课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封面,自己画上小插图,把自己收集的对联和同学精彩的对联整理归类后,装订成一本小册子,作为班级开展阅读活动的成果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三、多彩实践,打开窗扉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扎实的文化根基,语文素养的形成讲究的是“浸润”,只有让学生“浸润”在语文的“大染缸”里,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才能在学生身上留下永久的痕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以语文教材为依托,打通教材学习与课外阅读的篱笆,让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大文化、大社会相融合。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编绘彩色的连环画;改编、表演课本剧;根据古诗创编故事;为古诗配插图比赛;为家乡编写导游词;创建古代人物画廊;为名人设计雕像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更好地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另外开展“小记者在行动”,让学生自由组合,确定研究主题,如“家乡的地名调查报告”“天桥下的危机”,调查的形式不拘,让学生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感受世界。

四、经典同行,自信飞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解读课程标准,我们认识到,一个孩子的精神生命的根只有生长在传统文化的沃土里,才能培育出真正的民族气节,才具有不断发展的长远后劲。让学生从小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这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有感于此,我在每个学期的期初家长会上,通过“致家长朋友的一封信”,先让家长明白阅读是一种好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这种习惯,这将让自己的孩子受益一生。在与家长达成共识后,我又向家长推荐了本学期的阅读书目如必读书目:《爱的教育》《唐诗宋词精选》《365夜故事》等。由于家校配合,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渐渐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

经典对联篇7

一、深挖教材,酿出美文

众所周知,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将两者割裂开来,致使阅读与写作形成两张“皮”。其实,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之作正是我们指导学生写作的蓝本。与其挖空心思找素材,不如深挖教材这个“聚宝盆”,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达成沟通与共鸣,调动起积淀在心底的生活积累,从而产生写作的灵感。

教材最能体现课标精神。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中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优美的语言,经典的文辞怡人性情,名人前辈富足的思想精华会给学生以启迪和教益。所以,充分利用课文,从教材中积累素材,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得来全不费工夫”,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成长感悟,皆可入文

怎样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谈“作文”色变的畏难心理,告诉他们成长中的每一天,都会经历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如果把这些丰富的体验真实细致地表现出来,就是动人的文章。“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坚定地去“生活—观察—体悟”,把每一次写作当成一次独特的生命体验。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与说话完全一样。”平凡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宝藏,关键要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当学生习惯于有意撷取平凡生活中不同寻常的素材时,再引导他们进行体悟和思考。

三、广泛涉猎,厚积薄发

写文章只有广泛涉猎,才能厚积薄发。可见,“写作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学生的自身阅历固然有限,但是获取间接材料,即通过各种传媒工具获得材料的渠道却很多。

其一,推荐有益的报刊。一些健康向上、富有时代气息的报纸杂志,里面的文章篇幅短小、语言优美、饶有情趣,也很适合中学生的阅读口味。其二,注重记录荧屏上的经典话语。看电视对于语言的积累大有裨益。要求学生看电视时有意识地积累广告语、栏目名称、栏目口号、主持人的串联词、影视剧中的经典台词等,将优秀的内容记录下来,以便品赏学习。班内因此掀起了一股股积累热潮,一个来月的时间,累计搜集一二百条佳言妙句。

四、开展活动,增长才情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圣陶的这句话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既然学生的生活单调,教师不妨精心创设一些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语文活动来充盈学生的生活,为作文积蓄原料。

1.引导学生开展用一句话“你评我议”活动。对“网络”这样评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妖魔”;对“家长会”这样评论:“优等生的佳节,后进生的难日”;对“读书”这样评论:“好书是灯笼,把你引向光明;劣书是窟窿,把你吸进黑暗”;大家还评论了“考试”“作业”“下岗”“农民工”“奥运会”“困难与意志”等一系列与学生成长有关的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教师通过适时引导,让学生提炼自己的观点,触发了学生的灵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2.利用寒、暑假积累写作素材。可根据春节贴春联的民俗,在寒假里布置春联的搜集作业。放假前,教师先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如对偶、平仄等,然后让学生春节走亲访友时每人搜集三到五副最出色的对联,赏一赏,背一背。开学初,及时开展“对联先锋”活动。通过背对联——高声吟诵;抄对联——毛笔或钢笔当场书写;批对联——遣词造句的赏析;写对联——根据自己家庭的特点,为家里写一副春联等小版块,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后选出班级的“对联秀才”,给予小礼品的奖励。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悦中积累了文字素材,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暑假针对学生成语贫乏的现象,有计划地进行成语的积累。要求每人买一本或借一本《成语词典》,在假期中将词典通读一遍。为了避免负担过重的情况,笔者要求学生在词典中A、B、C等所有字母打头的成语中,各选感兴趣的三至五个成语(原来会的不写)抄写在摘抄本上,注音,解释并造句。

以上活动,趣味性浓,可操作性强,学生参与度高,效果自然非常好。显然,作文重在写前素材的积蓄,贵在写前思想认识的提升、情感心智的浸染、文化语言的存储。写作文好似绣花,而材料就是花线,要想写出锦绣文章,就必须选好,用好这些花线。只要我们具有强烈的资源开发利用意识,创造性地构建大语文作文教学平台,学生定会寻到源头,有甘甜的水喝,进而定会感受到生活与作文的真谛,自由倾吐,能动表达。

经典对联篇8

首先要颂梁启超先生。“梁”先生培养了9个孩子,个个栋“梁”:长女梁思顺,擅长诗词音乐,编有《艺蘅馆词选》,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哈佛大学毕业,杰出考古学家;三子,梁思忠,美国西点军校毕业,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次女,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毕业;四子,梁思达,经济学专家;三女,梁思懿,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因战争从南开大学失学后,投奔新四军;五子,梁思礼,优秀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我国航天事业重要开拓者之一。

9位栋梁中,最实沉的大栋梁是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号称梁氏家族“一门三院士”。

梁启超先生的时代,被称为老大帝国的华夏是老朽不堪了,而梁先生却看到一个“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少年中国之崛起。1900年他挥毫铺写《少年中国说》,手起笔落,即成传世名篇。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从此,他开始自称为“少年中国之少年”,也精心栽培了九位堪称栋梁的“少年中国之少年”,真可谓“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梁先生如何栽培栋梁呢?人们提到有“三步读书法”、“兴趣教学法”、“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法”、“注重诚信和人格”等。还有就是“鼓励为主”,奖品都是亲手写的格言、诗词、对联等等。“诗书传家”,饱读诗书的梁先生是做到家了。诗书要学到信手拈来就有格言、诗词、对联作为奖品颁发,那是真功夫。4岁开始诵读四书五经,9岁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学贯中西百科,智通佛道文史,然后推出9位“实沉楠木”本家弟子,梁家这经典诵读的童子功,的确没有白练。

饱读老大帝国经典诗书而绝不显老,反而益发少年英豪、气势如虹,奥妙何在?

奥秘是公开的:所谓经典,其实就是“长寿书”。

什么是长寿书呢?梁先生引西方的谚语说:“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说人年轻与否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心态和精神头。既然人有可能长命百岁而青春依然,那么书呢也会有长寿书,是可能传承千年万年,而一旦打开,却依然春风拂面的。

当今之世,老化最快的大概是计算机书籍。那么,计算机学科就没有经典了?也不能这样说。还是有一些学问是年年要印、经常要讲的,比如莱布尼茨和罗素等大师关于“机器思维”和“思维机器”的奠基性作品,爱瑞克?雷孟德关于开放源代码的原创研究,大概是永远要讲的。可见,即使老化最快的领域,也可能产生经典。

在中国,很多诗书都属于这一类,譬如孔孟老庄的书。而既然长寿书永葆青春,它其实也就是“童子书”。我们希望“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吗?老子这句话,可以看做经典诗书的最好注脚。“诗书传家”,就是要传承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气派,这样的追求。这方面,我们身边的家庭也有很多很多经典的故事,是特别令人羡慕、令人动情的,是值得刊登在“诗书传家”让大家共享的。

本文网址:http://yancijuji.com/juzi/134890.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