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句子 > 正文

巴纳姆效应经典实例(下列哪项不属于巴纳姆效应)

作者:句子 来源:网络 日期:2024/3/15 13:09:08 人气:9 加入收藏 标签:深度 可以 效应

巴纳姆效应经典实例——穿透深度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米尔(Paul Meehl)在1956年提出,源自于占星术家巴纳姆(P.T. Barnum)的一句名言:“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真理,但没有人可以完全把握所有真理。”

这种效应可以用来描述人们对于模棱两可的说明、描述或者评价的错误认知,即把平凡普通的语句、观点归结为某种更具体的意义,这种意义可能不符合事实或真相。

穿透深度定义

穿透深度(penetration depth)是一种很好的巴纳姆效应经典实例。它被定义为一种误导,通过给出准确的细节来压制人的批判性思维。

穿透深度,简单的说就是刻意制造细节,给出大量具体的信息。这种“深度”按照逻辑来说应该会让人们对这个描述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但事实上穿透深度所呈现的细节却会导致人们心安理得地相信这种描述,而忽略了其中的不合理之处。

穿透深度实例分析

一个实例可以很好的说明穿透深度。假设有人宣称可以读取他人思维,之后他会要求一个人随机选取一张纸条,写上自己想的任何事情,之后那个人会把纸条揣在口袋里。然后这个自称可以读取他人思维的人会要求他独立思考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告诉对方他的想法。

现在这个自称可以读取他人思维的人告诉对方: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连串的数字、图片和颜色,这些东西都与写在纸条上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在这串数字、图片和颜色中,总有一些是与写在纸条上的事情相关的,比如某个数字、某个图片、某个颜色等等。恰恰就是这些细节,可以让人顿时相信自己所想的是被揭露了,他的思维已经被读取了。

然而,其实从头到尾,这个自称可以读取他人思维的人压根儿就没有说出任何真实的信息。他一直在说一些含糊的信息,但是表面上看来好像是真的,因为其中确实有一些细节与写在纸条上的事情是相关的。这就是穿透深度的误导之处。

结语

巴纳姆效应和穿透深度经常会被广告、占星术、卜卦等行业应用,这些行业会利用这些心理学原理,让人们更加容易上当受骗。

要想避免被巴纳姆效应和穿透深度所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被冗长的细节所迷惑。

本文网址:http://yancijuji.com/juzi/194839.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