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句子 > 正文

鞭辟入里的出处和典故(鞭辟入里的读音是什么)

作者:句子 来源:网络 日期:2024/5/4 12:35:19 人气:0 加入收藏 标签:鞭辟入里 一个

鞭辟入里的出处和典故

鞭辟入里这个词语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是孔子谈论如何做好治理工作的重要语段之一。原句是:驯致其道,至于鞭辟入里,民不得已而为之也。意思是说,在治理国家时,要让人民习惯于遵守法律、遵循道德准则,做到像鞭子抽打一样深入民心,让人们自觉地遵守和执行。

鞭辟入里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它的意思是用尽一切方法让人们彻底理解、认同并遵循某种理念、法规、制度等。这种方法要直接贴切,具有针砭时弊、切中要害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治理方式。

鞭辟入里的典故

据说,春秋时期的鲁国和晋国爆发过一场战争,双方都采用了鞭辟入里的战术。鲁国派出一位名叫孟达的将军,他手下的士兵练习的是一种极为严苛的军事训练,把士兵们训练得非常熟练,让他们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各种复杂的军事任务。

晋国知道鲁国的军事训练很厉害,于是想出一个方案试图迎战。晋国找到了一个名叫弥子瑕的人,他是一个精通音乐和文学的人才,可以用音乐和诗歌来打动人心。弥子瑕凭借自己的才能,设法把所有鲁国的士兵都打动了心,使他们放下武器,不再努力训练。

最后的总结鲁国在战争中失败了,孟达认为自己的士兵遭到了弥子瑕的毒害,便将其捉拿起来,准备用鞭子抽打他。弥子瑕并不畏惧这种惩罚,他将自己反省了一番,认为自己之所以输给孟达,是因为他没有好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过于沉迷于音乐和诗歌创作。

鞭辟入里这个词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演变而来的,它表明了清除危害国家的因素和加强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聚焦于中国文化中的应用,鞭辟入里的方法一直都是控制民众和强化国家统一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本文网址:http://yancijuji.com/juzi/241957.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