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句子 > 正文

诗-诗词-诗歌-诗句-白居易著名诗的诗意及赏析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2/4/20 7:49:28 人气:2 加入收藏 标签:诗人 江南 春天 杭州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白居易著名诗的诗意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忆江南三首

《忆江南》本为隋唐时期词牌名,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卸苏州刺史任,回到洛阳以后所作。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原文】

忆江南三首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得相逢!

【注释】

忆江南:词牌名。据说,它是唐代宰相李德裕为悼念爱妾谢秋娘所作。原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春去也》。《金奁集》入“南吕宫”。唐代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调名遂改名为《忆江南》。

谙(ān):熟悉。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山寺:指杭州天竺寺。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

娃: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晚:犹言何时。

【诗意】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对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

游玩山寺寻找皎洁月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玩赏那起落的潮头。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重新玩游?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

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象朵朵迷人的芙蓉。

什么时候才能再经历一次呢?

【赏析】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这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春来江水绿如蓝”夸张地形容春天的江水比蓝草还要绿,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用色彩明艳的词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之后,即便诗人不写,读者也会很自然地想到“能不忆江南?”。

如果说第一首是以对江南春色的描绘来表达“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描绘了苏州之美。诗人重点介绍了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为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记录了诗人在庐山大林寺游玩的经历。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因为是闲职,没有实际公事可办,因此得以在闲暇中几次漫游庐山。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四月,白居易偕友同游大林寺,作《游大林寺序》以记此行。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写景小品,文中附有一首绝句,就是这首《大林寺桃花》,也是一篇难得的写景佳作。

【原文】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从大林寺上看,庐山脚下的村落,就好比从天堂看人间一样。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都凋谢了。

始:才开始;刚刚开始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结束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诗意】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而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番再次欣赏到春景后,喜出望外,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赏析】

这首七绝通过荒野小寺中桃树开花时节的异常,来显示此地春天的姗姗来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春景的眷恋。

人们总是喜爱春天的,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给人以美的遐想。然而春光毕竟不能长驻,到四月份时花草就已凋零。这对喜爱春光的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事,因此诗人“

长恨春归无觅处”。然而在这大林寺中,诗人竟意外地见到“山寺桃花始盛开”,不禁大喜过望,以为又找到了春天。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是诗中佳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重新发现春光时的欢欣,透露出诗人重新发现美时的喜悦。

暮江吟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大约是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原文】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是古代一种诗体。

残阳:落山的太阳光。

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此指碧绿色。

怜:可爱。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

真珠:即珍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

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

【诗意】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

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前两句,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后两句,诗人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白居易的诗擅长铺叙,而这首小诗则一反常态,腾挪跌宕,富于变化。前面还是江面晚景,转眼间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暗含着深厚的意蕴。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在这一时刻悬在遥远的天空中。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夜,足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本来是平常的景致,一经过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卖炭翁

《卖炭翁》是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

【原文】

卖炭翁

作者: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伐:砍伐。

薪:柴。

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苍白。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

辗(niǎn):同“碾”,轧。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市:集市。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回:调转。

叱:吆喝。

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驱将:赶着走。

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直:同“值”,价格。

【诗意】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唯恐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着堆满积雪的路面,留下深深的车轮印。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前面两位得意洋洋的正往这面走的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这两个人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有几千斤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

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买炭的钱。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

《卖炭翁》全篇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诗作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著名诗的诗意及赏析

本文网址:http://yancijuji.com/juzi/40502.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