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的由来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团聚的美好祝愿。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的由来。请享受它并从中学习。
月饼,起源于唐朝军队竹节食。唐高祖年间,李靖将军战胜匈奴,于8月15日凯旋归来。
那时,吐鲁番做生意的人会向唐朝皇帝献糕祈求胜利。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蛋糕盒,取出圆饼,笑着对天空中的明月说道:“你应该请癞蛤蟆来吃蛋糕。”之后,在官员之间分享蛋糕。
南宋
吴子牧的书《孟良禄》中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节吃月饼的描述,只在明代《西湖游志慧》中记载:“八月十五日称中秋。过节,民间用月饼生团圆。”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越来越多,制作也越来越精细。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节必吃的食物。节日之夜,人们还喜欢吃一些团圆果,如西瓜、水果、柚子等,祝愿家人生活幸福、甜蜜、平安。
中秋节吃月饼与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饺子是一样的。这是我国的传统民俗。古往今来,人们都将月饼视为吉祥、团圆的象征。中秋佳节,明月满天,全家团圆,品糕赏月,畅谈天,享全家福。
月饼又称酥油饼、宫饼、小饼、月饼、团圆饼等,是中秋节祭祀月神的祭品。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地区就有一种为纪念太史文忠而制作的薄心“太史糕”,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核桃,为月饼的制作添加辅料。这时,出现了带有核桃仁的圆饼,称为“胡饼”。
唐代
民间出现了从事生产的面包师,北京首都长安开始出现面包店。相传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与杨妃赏月吃麻饼时,太宗认为“胡兵”这个名字不好。杨妃抬头望着明月,心中澎湃。“月饼”这个名字逐渐流行起来传播。
北宋
在皇家中秋节,我喜欢吃一种“锣饼”,俗称“小饼”和“月团”。苏东坡有诗:“小糕如嚼月,内有酥糯米。”宋代作家周密在讲述南宋都城临安故事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这个名字。
那是在明朝
中秋节吃月饼的说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当时匠心独具的面包师将嫦娥奔月的神话印在月饼上作为食品艺术图案,使月饼成为更受欢迎的中秋节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记》说:“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民间互送月饼,寓意团圆。”到了清代,月饼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品种不断增加,月饼无处不在。
清代
诗人袁景兰有一首长篇《月饼诗》,其中有“入灶光捕霜,蒸壶气液。擦细尘,润胭脂痕。七里香不忍过节……“孩子坐团圆,杯盘乱七八糟”等句子,从月饼的制作、亲友互赠月饼,到家宴、赏月的布置,叙述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