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句子 > 正文

如今,我们该如何保护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歌

作者:句子 来源:http://www.baidu.com/ 日期:2021/11/16 22:22:16 人气:3 加入收藏 标签:节气 二十 保护 我们

“二十四节气的开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这是因为第一个节气的核心是太阳和月亮的‘索旦冬至’。也就是说,在”这一刻,日月黄经线相同,其他二十三个节气不具备‘索旦’的条件,第一名应该是冬至承担,没有任何争议。”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质公园二十四节气园内,四十多年“实事求是”的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光中介绍给游客。

为什么它“更真实”?“因为,说到保护二十四节气,首先要考虑的是保护自己的科学性。”近日,在安徽寿县举行的保护二十四节气研讨会上,陈光中提出了这一观点。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洲也认为,“从科学层面引领示范,是保护二十四节气的首要任务”。

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我们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与二十四节气“脱钩”了。我们穿梭在城市的霓虹城,或许是很久没有注意到手机日历中节气的推送了。或许,我们要靠朋友圈的“提醒”,记得在冬至这一天给自己煮一碗饺子。

那么今天,我们还需要二十四节气吗?而当我们说保护二十四节气时,我们保护的是什么?如何保护它?

二十四节气从何而来?

“春雨开春,清??谷,夏满芒,夏热合。秋季,秋季严寒霜冻,冬季白雪皑皑。”这首歌收录在小学语文课本里。《二十四节气之歌》,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根据天气,位置优越,繁荣。二十四节气的本质是一个时间系统。”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馆员、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曹兴穗说。

淮南政协文史专员程金仓进一步解释说:“中国古代通过观察太阳的周年运动将轨迹分成24等份,每个等份是一个节气,即二十四太阳。是中国人在观天、观地、认识自然的实践中创造的科学时间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适应时代、引导实践的生命体系,也是中国农耕社会的基本遵循。安排农业生产和协调农业活动。”

翻开史籍,先秦《尚书·尧典》载有“日中”、“日用”、“孝中”、“典短”等四个节气,相当于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

“冬夏为日,春秋为月,分四时叙”《周礼》“冬至,地丘所奏……夏,方丘所奏”则中”“知”一语明确提出了冬至和夏至。

《陆氏春秋》中出现了“昼夜”、“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初雨”等称号。

二十四节气最完整的表述、计算和记载最早见于被胡适誉为“绝世之书”的《淮南子》。“淮南王刘安崇尚自然科学,测天星,分节气。二十四节气建成发布至今已有2159年。”陈光中说。

在曹兴遂看来,“淮南对于二十四节气有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意义。淮南王刘安在这里首次提出二十四节气,淮南地处我国南北。国。在分界线的中点,四个季节分明,正好反映了二十四节气分为二到二的特点,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意义。”

200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为什么要保护二十四节气?

“耕作没有规矩,全看节气。”二十四节气深深植根于千百年来的传统农耕文化中,与现代气象科学相得益彰。

“不仅如此,二十四节气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时间制度安排,这也是我们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的原因之一。”曹兴遂说道。从清明节、冬至节到近年来确立的丰收节,二十四节气为中国人安排时间和相关习俗提供了依据,激励中国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给予他们时代的新内涵。

2016年,二十四节气从“中国非物质遗产”走向“世界非物质遗产”,成为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最生动形象的文化符号一。同时,保护继承、发展和利用好二十四节气,也成为中国人对全人类的庄严承诺。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凝聚了传统文明的高尚智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也必须保护。”曹兴遂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经济可以全球化,但文化必须个性化,越经济全球化了,就必须更加注意保护文化的个性。”

保护二十四节气的过程,既是进一步培养和增强民族自信心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加强和增进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我们通过双向互动,寻求人类文明的共同点,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火炬更加闪耀。

“百里风情万里,风俗千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众多的民俗风情。尽管各有地域色彩,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如一。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二十四节气及其实践活动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不断追求的象征。”曹兴遂说道。

对此,淮南师范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应克荣教授呼吁,要结合实际,吸取24节气的民俗风俗。她将二十四节气的民俗分为三个方面:节日民俗、生活习俗、饮食习俗。立春“鞭打春牛”、寒节气“尾牙祭”等节日习俗;生活习俗如“春裂蛋”。做夏至”等;饮食习俗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等。

“我不得不承认,二十四节气的仪式感正在迅速消退。寻找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新民俗’需要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和新的干预手段。这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和长虽然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但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民族精神永远不会改变。”应克荣说道。

保护节气保护什么?

“要保护二十四节气,首先要考虑的是保护它自身的科学性。”陈光中认为,从学术指导层面来说,“溯源”就是保护二十四节气。四大节气中最重要的任务更是紧迫。“理清观念,就不能‘进错庙拜错祖’。”

“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水平的角度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专家学者的角度科学引领,带动全社会形成正确认知。以及对二十四节气的深刻理解。”王福洲说,今天,尽管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与魂”,仍然能够“激活整体”。“酵母”的作用及其概念的科学性对整体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也是对二十四节气背后天人合一理念的保护。这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陈光中认为,两个十四节气不仅与现代气象科学完美“重叠”,而且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不谋而合”:不违背“上帝”,在遵循自然规律,触及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古老的“农业规律”的思想基础和认知体系,将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对此,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馆员肖克志也感慨,“二十四节气背后的规矩、信心、希望,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规矩”,只有按照节气,才能延续生命和文明;“自信”,通过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坚信努力就会有食物;“希望”,能够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生活的希望。

“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二十四节气对生命的延伸,也就是把二十四节气与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健康健身、饮食文化。”陈光中说。二十四节气的思想和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的命脉,但对其物质载体的保护也应引起高度重视。二十四节气本身的物质载体与生命息息相关,具有新鲜的生命力,在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保护二十四节气

“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但要保护和传承它,迫切需要物理空间的参与。”文化部非遗司规划司处长杨晓辉“非遗有一只手”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需要建立包括遗产馆(位)在内的遗产展示场馆体系、遗产体验中心等。,充分发挥其保存、研究、宣传、展示、传承等作用。

“目前,已经建成的各类场馆,大多是演艺活动,民俗活动较少。”杨小慧坦言。而且,在推进场馆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各参与资本的关系,如何平衡场馆的学术和社会两方面,都是难题。

“没有实体空间是不可能的,但仅靠实体空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期待在馆内看到既不学术也不庸俗的展览。我们希望看到更多致力于社会教育的专家团队。””曹行穗指出。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斌说:“展览要细致、个性化,选择对观众最有益、最有趣的内容,客观条件和主观形式要统一。”

淮南市作协主席金宇认为,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必须“从婴儿身上抓起”。2013年创作童话《二十四节气的故事》。2017年,该书被改编成同名漫画,神秘的节气文化在孩子们面前变得俏皮可爱。“让孩子以二十四节气为参照,培养对生活的理性认识,让二十四节气更好地传承下去。”

贵州省石阡县文化中心副馆长饶力也认为,“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向新一代推广传统节气,实现真正的公众参与。”在当地,“说春”这一传统节气风俗正在走进校园,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了解和参与,势必成为保护传统节气风俗的新生力量。同时,《说春》也对景区“说”。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这种传统的节气习俗可以被游客记住和带走。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浙江省遂昌县今年将传统节气“半春劝农”“搬”上了互联网。“春分前后,我们利用微信小程序、H5、短视频等形式‘网课春天’,创新方式,展示成果,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互动。”遂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尹平介绍。

“目前,我们正在引导更多地方申报传统节气风俗、传承人等,以达到更好的保护效果。只要太阳不灭,二十四节气就会一直存在。”王福洲说.

本文网址:http://yancijuji.com/juzi/8009.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