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一号诗巷的格律与诗词联写作专栏,这是我们《对联知识全攻略——助力格律诗词写作的必备法宝》课程的第十章内容。
在上一章中,我们讲解了实词中的动词、数词及量词在诗词与对联写作中的运用。本章我们接着上一章的内容,继续来讲实词中的其他词性。
名词是一个最基础、最常用、最重要的词性。
因为在诗词与对联中,几乎所有的句子都是需要用到名词的,名词在一个句子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成分。
尽管名词是固定的,是“死”的,它也不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过多的锤炼。但名词在诗词与对联写作中的使用,却富有“技术”含量。
换句话说,就是名词会考验到每一个创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
名词就摆在那里,会不会使用,该如何去使用,这就看创作者的能力了。
所以,掌握了名词的各种使用方法,我们创作出的诗词与对联就会摆脱“死板”的形式,变得更加有质量。
字数多、种类多、分类细,是名词的显著特点;从天文地理到方位器物等等,都无不说明一点。
为什么说对联中名词的使用“有技术含量”。就是因为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不能将名词用得“太近”,也不能用得“太远”。
太近,可能会造成合掌,而使对联失去意义;太远,又会导致上下联之间于内容、情感上不着边际。
下面我们分别举例来看。
1、名词运用不可太“近”
例如:
上联:柳烟笼小阁;
下联:树色蔽红楼。
在这副对联中,“红楼”对“小阁”就显然不对,因为它们属于同一小类物象,甚至可以说指的都是同一事物。这样对就使得对联失去了意义,造成“合掌”,属于名词使用“太近”的典型情况。
还有,“树色”对“柳烟”,严格说来其实也不太妥,因为有些“近”,所以使意境没有了丰富感与美感。
2、名词使用不可太“远”
例如:
上联:流莺几处啼春雨;
下联:秋雁一行过暮山。
“莺”“雁”属于春、秋两个季节的最为典型的代表性物象,将它们用来相对,就会造成“隔景”,使得上下联之间无法相互融合。
而且,句中还分别用到了“春”“秋”这两个相差巨大的季节性词语,这就进一步加剧了“隔景”的突兀感。
“合掌”“隔景”我们在前面章节中讲解过,对其不太了解的朋友请点开本专栏去自行查看相关章节。
我们再看个例子:
上联:流莺几处啼春雨;
下联:小棹一痕分碧烟。
这样去对就和谐多了,下联在上联的基础之上展开想象、选择物象、组织语言。
“棹”与“莺”之间不近也不远;它们既有独立性,更能够完全融合在同一画面中。
同样的,如果我们在绝句中用到对仗,或者是在处理律诗中间的两联时,也要记得注意以上两点。
做到以上两点,我们写出的对联与诗词就可避免相关的典型错误。
名词本身虽然是“死”的,但我们却可以将其进行活用,让它在词性上充分发挥作用。
1、名词用做动词
举例:帘外天犹雪;
这一联中的“雪”就是将名词用作动词,它指“下雪”的意思。
那么我们在应对下联的时候,可以有两种对法: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