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句子 > 正文

对联-楼主(阅:372/回:0)对偶、对仗与对联的区别和联系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4 9:00:15 人气:1 加入收藏 标签:对偶 相对 平仄 对联 相同

莫菲

积分:180

等级:一等诗生

时间:2023-03-06 13:32:45

莫菲

对偶和对仗是修辞学上的概念(即修辞手法上的分类),对仗以对偶为基础且较对偶更严格,而对联则属于一种建立在对仗基础上的行文体裁。

首先,对偶在文献中出现较早,先秦古诗文已有不少对偶句,比如《易传·乾》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便是较早出现的对偶例子。据《修辞学发凡》中解释,凡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成双作对排列成功的,都叫作对偶修辞。比如”满招损,谦受益“就是对偶修辞,”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是对偶。

其次,在近体诗的发展过程中,在对偶的基础上,从读音和字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形成对仗: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反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者相关的意思。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反,这就是对仗的修辞,再比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也是标准的对仗。

也就是说,对仗是对偶形式的进一步发展,语文运用时间上也晚于对偶,一般认为是魏晋后的骈文及至唐代形成的格律诗的语文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后来又相继为词曲创作和对联撰写所采用。

具体来看,对仗是特殊化的对偶,是律诗的显著特征之一,它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诗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构成对仗的两个子句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冲击着读者的眼球。

对仗首先要求具备对偶所具有的特征:

一要相对的语言形式应该类同,结构对称,如以单纯词对单纯词、合成词对合成词;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二要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

三要词语的意义也要相同或相近,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相近,如同属天文、地理、器物、动物、植物、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语方可为对。

然后对仗还具有其区别于对偶的重大特点:即对仗还要求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语音上平仄相对,而且上下两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形式上避免重复。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切对仗都是对偶,而只有讲究语音节奏和平仄格律的对偶才成为对仗。

比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从语音上看,“下笔”二字是仄声,“千言”二字是平声;“离题”二字平声,“万里”二字仄声。仄仄平平与平平仄仄相对。从词性、语义、句法上看,下、离都是动词,千、万都是数词,笔、题、言、里都是名词。千言、万里分别形容文字多与距离大。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也是相互对应的。

再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前后两个分句也是对仗的。语音上,“空谈”二字都是平声,“误国”二字仄声,“实干”二字仄声,“兴邦”二字平声。在词性、词义上相应位置的词也是相对的。

律诗中处于颔联、颈联的句子也是很讲究对仗的。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等等都是对仗句。

在词曲、骈文、联句,特别是楹联、对子中都很讲究运用对仗,对仗充分表现出语言文字具有的整饬美、对比美和节奏感、音乐美。

对仗在六朝至唐宋的骈文中,对上下句中的虚字重复并不避忌,而在格律诗中,避免雷同就较为严格了。初唐诗人王勃,写下了传世骈文名篇《滕王阁序》,其中的对仗句十分精彩。现抄录文中的一段于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伍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一段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尤为令人称道。从这段文章中,不难看到“于、之、而”等虚词在对仗的上下句相同位置上重复使用的现象。但在格律诗中,到了中唐格律诗走向成熟以后,诗中对仗句就很少有这类上下句相同位置上重复用同一个字的情况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对联,它是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对偶阶段(先秦、两汉至南北朝)、骈偶阶段(起于东汉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律偶阶段(形成于唐代格律诗)。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要求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形式多样,有工对、散对、宽对、严对、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它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五、张挂(贴)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六、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于是,我们可以从对联、对仗、对偶的解释中看出,三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平仄要求,平仄对否相对。

对联与对仗的要求基体相同,但应用场合不同,前者的构成句式就是运用了对仗这种修辞手法且独立成文,后者起源于骈偶而成熟于唐律最终应用于对联但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已。至于对偶,它却是对仗与对联的基础,只要求两个子句字数同结构相同而已。

具体来看一下上面几个例子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一句中,前半句和后半句的字数是相等的,结构句法也相同,而前半句的第一个字是”不“,后半句的第一个字也是”不“,这就不符合平仄相对的要求,而且”其位“和”其政“也不是平仄相对,因此,这一句话只能是对偶修辞,不算对仗修辞。

再看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感时“与”恨别“平仄相对,”花“与”鸟“平仄相对,”溅泪“与”惊心“平仄相对,可以看出,这一句是平仄相对非常标准的对仗修辞。

另外需要说明一下,对仗一般常见于诗词中。而对偶由于其不讲究平仄要求,所以对偶不仅仅局限与诗词中,在现代语言的遣词造句中也经常出现对偶的修辞手法。下面就列举几个对偶的现代用法,比如: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句口号就是对偶的手法,不但使句子念起来有节奏美感、音乐美感,更加增强了句子的气势,让人读后也情不自禁地感受到这句口号传递出来的力量。

”一丝春风要把一株新曲吹绿,一滴春雨要将一朵蓓蕾染红“,这一句使用的也是对偶的修辞手法,它不讲究平仄要求,只注重对偶的形式。这类句式常常用于散文的写作中,使用这类对偶的句式往往能够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提高散文的韵律美,仿佛听一首歌曲一样,增强文章的文采和意境。(本主题已在诗歌坊微信小程序同步发布)

回复/评论 TOP

本文网址:http://yancijuji.com/juzi/134401.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